只有擴大學生的選擇權,讓一名學生可以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才是真正意義的自主招生。
上海市教委近日公布了《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試招生試點方案》。根據該方案,包括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海事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22所 上海市屬高校參加春季招生,計劃招生1640人,每名考生可填報兩所院校志愿,每校可填報3個志愿。上海市教委新聞辦表示,2015年春季高考將探索一名 考生同時被兩所高校錄取的招生模式,“考生可以被自己填報的兩所院校同時預錄取,但須在規定時間內到其中一所高校進行錄取確認。”
雖然上海春季高考,復旦、交大等部屬高校并不參加招生,但是,這邁出了招考分離的第一步,在我國內地第一次實現一名學生可以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 知書,符合我國高考改革的方向。如果這一改革獲得成功,今后可以有更多院校參與春考自主招生,同時,也為我國正在推進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提供經驗、借鑒。
2010年頒布的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高考改革要打破一考定終身。但推進招考分離的改革卻不容易。一方面,這需要政府教育部門放權,把考試評 價權交給社會機構,把招生自主權交給大學,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另一方面,社會也對高校自主招生充滿疑慮,這會不會制造新的不公平?我國高校從2003年開 始試點自主招生改革,但改革的效果并不好,增加學生負擔不說,也曝出腐敗丑聞。
這其實并不是自主招生的問題,而是因為沒有實行真正的自主招生。我國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是把自主招生和集中錄取制度相嫁接,獲得自主招生資格 的學生,還要參加高考,填報志愿,把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校填補在第一志愿或A志愿,學生只能獲得一張錄取通知書。這樣的自主招生,只是有限擴大學校的自 主權,沒有擴大學生的選擇權,自主招生由此變異為學校搶生源的手段,同時,由于缺乏監督而滋生腐敗。
只有擴大學生的選擇權,讓一名學生可以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才是真正意義的自主招生。面對學生的選擇,高校必須改變辦學理念,用教育質量和教育 服務吸引學生,而不能再用招生優惠搶生源,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選擇權,才會真正擁有監督權、評價權。美國大學之所以辦出很高水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招生實行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大學辦學必須對受教育者負責。
上海選擇春考進行招考分離的改革,由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如果改革試點成功,今后可以有更多院校參加春考自主招生,包括復旦、交大,以及外地 院校。而且,春考自主招生的經驗,還可推廣到統一高考中。國家考試招生改革實施意見已明確自主招生放在高考之后,如果能把高考成績作為申請依據,大學獨立 結合高考成績、大學面試考察、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綜合評價錄取學生,一名學生可以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再自己做出選擇,那么,我國高考錄取就擺脫集中錄取 制度,自主招生的高校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高中由此獲得更大的辦學空間,推進多元教育和個性教育。
為此,期望上海的春季高考,能穩步推進,解決公眾關心的公平公正問題,做到這一點,需要政府部門監督學校公開招生信息,整個招生過程公開透明。與此同時,學校要成立獨立的招生委員會,負責招生事務,防止行政力量干擾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