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破解“我媽是我媽”式證明的尷尬

2015-04-09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北京的陳先生一家要出境旅游,需一位親人為緊急聯絡人,他想到了母親。可問題來了,他需要提供他母親是他母親的書面證明。而開具證明的派出所遠在千里之外。

   或許遇到這種“奇葩要求”的概率不高,但一定有很多人飽受過不便民措施的折磨。一些繁瑣的辦事程序著實給人們添了不少堵帶來了不少麻煩。

   有些部門之間也常常相互推諉,說白了,就是誰都不愿擔責。事到臨頭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部門A說需要部門B的證明,而部門B說沒有部門A的證明我用什么來證明”。有時需要進行審批的事項冗雜,只靠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剪不斷,理還亂”……

   要解決老百姓為了一紙證明跑斷腿的困局,就必須打破政府職能部門間的信息“壁壘”,讓信息能夠在各職能部門間無阻礙“通行”。把大數據引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推進“互聯網+”戰略,將互聯網平臺與信息通信技術深度融合,真正實現互聯網模式對傳統辦公模式的更新換代。

   比如,現在買套房子動輒要填十幾張表格,其中1/3以上的內容是重復的,相關部門完全可以利用所擁有的基礎數據自動生成。又比如,一些人為了辦護照返鄉六次補開五張證明,如果實現了綜合數據聯網,就可以由相關部門內部調取。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要結合群眾呼聲和時代要求,對需要當事人提供的材料事項進行梳理,刪繁就簡。從這個意義上說,簡政放權勢在必行。而只有將其落實到政府機關的“一兵一將”,才能真正從源頭上減少不必要證明的需求,提高辦事效率。

   避免“我媽是我媽”這種奇葩證明帶來的尷尬與無奈,讓辦事者不走冤枉路,請讓信息化辦公說話,實現數據的流通與共享。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