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過西湖的人,大都會知道白堤、蘇堤,進而會感念白居易、蘇東坡給后人留下的蔭庇——因為“一株楊柳一株桃”的白堤、“何處黃鸝破暝煙”的蘇堤, 就真真切切橫亙在眼前。而要問起范仲淹為杭州做過什么,大部分人恐怕都茫然無聞。殊不知,范仲淹執(zhí)政杭州時,也曾留下甚多德政。
范仲淹執(zhí)政杭州初年,便遇上大災,谷價飛漲至“斗錢百二十”。這時候,本應該平抑物價,范仲淹卻發(fā)布政令:每斗谷增至一百八十錢,且讓人到 處散播這一消息。大家對此迷惑不解。不久,效果出來了:“商賈聞之,晨夜爭進,唯恐后。”而隨著運米船大量涌進杭州,谷價日漸回落,最后,“斗價一百,民 賴以生。”此時,范仲淹才抖開了“包袱”:“若價賤,則商船不復來,益困矣。”
皇祐二年,江浙再遭大災,且比上次更嚴重,“道有餓殍,饑民流移滿路”。按理說,作為杭州知州,范仲淹應該開粥棚,或與民休息。但他卻采取了這樣三項舉措:一是賽龍舟;二是修寺廟;三是興土木。大災之年居然大張旗鼓賽龍舟?還大興土木?有人上奏朝廷彈劾范仲淹。
朝廷很快派人來查辦。范仲淹從容應對:大災之年,饑民遍地,僅靠政府官廩救濟,只能坐吃山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讓災民自己行動起 來。而讓災民自己養(yǎng)活自己,就要給他們提供就業(yè)的機會。機會哪里來?組織劃船比賽可謂一舉三得:比賽要用船,主辦比賽的商家就要拿出錢造船,造船就需要工 匠;比賽過程中,需要大量人力,這樣又給災民開創(chuàng)了另一項就業(yè)門路;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擁而至看比賽,飲食、住宿、貿(mào)易等服務(wù)行業(yè)無不需要人力。同樣,修寺 廟、興土木,也是為了這個目的——災荒之年,工價便宜,此時搞建設(shè),既節(jié)約成本又給災民提供了就業(yè)機會……一旦市場搞活了,各地的糧食都會輻輳杭州,饑民 何愁沒有飯吃?
事實證明了范仲淹施政的正確:當其他州府餓殍盈野時,杭州卻是“里巷康衢,垂髫怡然”。
就執(zhí)政杭州的政績看,范仲淹所做的貢獻,絲毫不亞于白居易、蘇東坡。所以不為后人所知,蓋因他所做的一切,都隱身于立體空間的背后,是一種 隱形的政績。但其治理的智慧,所產(chǎn)生的效用,乃至青史留名,同樣不讓白、蘇。而無論是顯性政績,還是隱形政績,皆源于當時治理的實際需要,皆是從根本上解 民之所急所困所盼。鑒古知今,我們要摒棄的,是有些干部施政時,只喜歡做“看得見”“摸得著”或是即刻見效的事情,而對于隱形的、長遠的惠民舉措,卻推之 再三。
做“看不見的事”,需要一種勇于擔當?shù)木瘛W龊?ldquo;看不見的事”,更需要對情況深入細致的了解。范仲淹敢在災年“修寺廟”“興土木”,正是 基于他深知“杭人好佛事”“饑歲工價至賤”。再看看當下有些干部,下車伊始不做深入調(diào)查研究,就亂拍腦袋。離任后,能不留下一片罵聲?
當我們漫步白堤、蘇堤時,別忘了默默奉獻的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