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免去那些勞民傷財的荒唐證明

2015-07-02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

“最成功的管理,是讓人感受不到管理者的存在。”這或許可以成為破解“證明繁”的目標

    陳先生出境旅游被要求證明“我媽是我媽”的離奇遭遇經人民日報曝光后,更多的“奇葩”證明被媒體披露:兌換殘幣需開“非故意燒毀錢幣證 明”,辦理工商執照需開“不擾民證明”,報銷住院費需開“摔倒證明”……各式各樣的證明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開證明前需要先開“需要我證明的證明”。在繞 口令般的證明中,人們看到的是權力的傲慢、管理的落后和法治意識的缺失。

    開證明,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是確保信息真實準確權威的常見辦法。人們“吐槽”的也僅僅是那些折騰群眾、繁雜過濫的證明。如何痛下決心、操起手術刀,去掉那些勞民傷財的荒唐證明呢?不妨對現有的病癥做個梳理。

    有的“證明繁”是官僚主義造成的。有媒體報道,一位全國勞模蓋章蓋到落淚,原因是差點因沒蓋齊證明章而錯失勞模稱號。一句“領導不在”成了 搪塞辦事群眾的擋箭牌。其實,許多證明壓根就不應由群眾“自我證明”,公權力機關對所掌握信息的內部交流,完全可以取代群眾挨家挨戶上門討證明。根治官僚 主義造成的“證明繁”,一靠作風建設,把高高在上的官老爺思想拉下來,重樹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二靠簡政放權,一些可有可無的證明,堅決取消,一些公權 力機關就能收集的證明,堅決不勞煩群眾。

    有的“證明繁”是管理落后造成的。有媒體報道,一位女士辦理公積金貸款,被要求證明“結婚前是未婚”。仔細想來,這樣可笑的證明也是出于無 奈,在婚姻登記未全國聯網的情況下,一個人完全可能在多地結婚。信息孤島是公眾個人信息被不斷收集,但卻難以打通融合的根源。運用“互聯網+”思維,把公 民戶籍、教育、就業、生育、醫療、婚姻等處于分散、割據、碎片化狀態的基本信息整合起來,才能實現部門間、地區間互通共享。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證明繁”問題,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召集外交部、公安部及國家旅游局等相關部門召開會議,研究從多方面采取措施提升出境管 理服務、簡化公民出境手續。除了政府主動為之的簡政放權和優化服務,公眾有沒有其他途徑監督政府自我革命,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呢?

    近日,媒體報道,四川的一位群眾開戶籍證明遭遇踢皮球,明明看到派出所民警電腦上已經查到自己的戶籍信息,就是不給開,理由是,需要先出具 “需要我開證明的證明”。對于這類無理刁難,公眾完全可以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申請信息公開,對于拒不依法履行公開義務的行政機關,公眾可以采取行政復 議、行政訴訟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倒逼行政機關積極作為、依法履職。

    “最成功的管理,是讓人感受不到管理者的存在。”管理學上的這句名言,或許可以成為破解“證明繁”的目標。希望相關部門放下權力的傲慢、改進落后的管理、彌補缺失的法治意識,讓群眾辦事更便捷,讓管理更有效。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