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騰訊在北京宣布成立全資子公司騰訊影業,其新發布的logo是那只著名的企鵝打開了一扇厚重的大門,向外面的未知星空張望。新出任騰 訊影業董事長、騰訊集團COO(首席運營官)的任宇昕說,過去騰訊一直都非常希望能夠進入影視這個行業,但是一直在等一個機會,現在騰訊已經準備好了。
影視業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僅中國電影行業,截至目前,今年的票房已經達到300億元,年內有望突破400億元。市場預計,按照30%的年增 幅,2017年中國將會超過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今年國產電影的票房黑馬們——《捉妖記》《大圣歸來》《煎餅俠》《滾蛋吧!腫瘤君》等有個顯著 特征,均為非著名導演,甚至是導演的處女作。相比之下,《太平輪》《刺客聶隱娘》等傳統意義上的大師之作,票房僅在幾千萬上下,而陳凱歌的《道士下山》票 房雖然過了4億,口碑卻委實欠佳。不得不承認,隨著觀影人群中出現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也在進行著代際交替,電影人所構建的電 影秩序正在經歷“轉型升級”。
不光是制作人,整個影視行業都處在一個大變革時期,傳統有實力的影視制作公司在尋求改變和注入新鮮血液,而新興的公司不斷崛起,尋求用新的方式方法來進入這個行業,并屢屢斬獲佳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進入影視業,會給業界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是,互聯網進入零售業、制造業、物流業,甚至出租車行業,對這些行業都造成了極大沖擊,傳統業態甚至可以用生死存亡來形 容。對于互聯網進入影視業,不少人帶著恐懼將之形容為“顛覆者”。“電影圈未來都將為BAT打工。”這是2013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博納總裁于冬的預 測。這里所說的BAT是指中國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BAT們不僅憑借上千億美元的身家和充裕的資金,頻頻入股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傳統影 視公司和星美等院線,而且磨刀霍霍要進入電影的內容行業,搶占產業鏈上游,生產自己的影視作品。
其實,互聯網巨頭們進入影視業并非壞事。互聯網企業天生帶有廣闊的全球視野、創新和創意以及重視用戶體驗的特性,加上在過去十幾年制作數字內容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強大的資金支持,為中國影視業探索更大的空間和可能創造了條件。
著名編劇周智勇曾說,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不是激勵,而是賦能。希望騰訊進軍影視業,可以給電影從業者以更高效創造的環境,大家一起共赴人不笨、錢很多、慢慢來的中國電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