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新華網評:國產智能馬桶蓋到底“差”在哪兒?

2016-01-23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智能馬桶蓋 資料圖

  

  去年,中國游客到日本搶購馬桶蓋的消息,深深刺痛了中國制造業的神經。明知是國內就能生產的商品,甚至即便從國外“淘回來”的寶貝有可能就是 “Made in China”,國人也寧愿舍近求遠、大費周章。對此,消費者給出的解釋是:國外的產品標準更高,即便是在國外買國貨,質量也比國內的好。言外之意,他們最 看重的并不是國外的高精尖技術,而是用高標準約束出來的優良品質。而最近的一則報道,似乎恰恰印證了他們的觀點。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對國內15個省(市)45家企業生產的45批次智能馬桶蓋抽檢,結果居然18批次不合格,占比40%。產品質量問題主要集中 在耐熱和耐燃不達標、安全水位技術不過關等。而業內專家表示,耐熱耐燃的要求不在智能坐便器國標里面,是引用的家用電器的標準。標準的不完善,成了部分馬 桶蓋有“火燒屁股”隱患的最直接原因。如此“硬傷”恐怕會進一步堅定消費者去日本掃貨的決心。

  說到這里,也許會有人不理解:跟電沾邊的東西,耐熱耐燃難道不該是“與生俱來”的特質嗎?即便標準里沒有,企業也應該自覺遵守才對。

  然而,正所謂商場如戰場,企業首先想的是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站穩腳跟,然后才是其他。而產品競爭靠什么?要么靠高技術含量,要么靠“物美 價廉”。現如今,我國的消費結構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不少消費者買東西已經開始看“氣質”了,但低價戰略仍未完全退出市場,一些企業搞生產還是在一味降成本 上做文章,那自然能省的都省,標準里沒明確要求的技術工藝加它干嘛?

  而且,即便是有了標準,也未必保險。近年來,不少享譽世界的國外大品牌在中國市場出現了“道德滑坡”,明明在其他國家能夠遵守標準,到了中國卻 連相對寬松的“紅線”也踩過界。這說明,規范企業行為僅靠道德自律有多么不靠譜,“高大上”的品牌一樣會為利潤鋌而走險。資本逐利的觸角就游走在監管的縫 隙中,不斷試探管理者的底線,抓住一切可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德國制造”如今是精益求精、品質保證的代名詞,但曾幾何時給人的印象卻是山寨、劣質產品,正是近乎苛刻的高標準以及第三方產品檢測機構的盡職 盡責倒逼“德國制造”完成了華麗轉身。因而,我國制造業要想贏回消費者的心,破解當前的發展困局,就必須堅持推進供給側改革,用高標準、嚴監管打造“中國 匠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