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醫管局日前透露,到今年年底市屬醫院將全部取消現場放號,實施非急診全面預約。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這對號販子無疑是釜底抽薪。但也有疑慮之聲,擔心這只是讓號販子換了個工作地點而已。
號販子擾亂醫療秩序,必須祭出重拳強力打擊。可話又說回來,這些更多是治標之策,號販子屢禁難絕,根子在有需求。現在一些大城市的醫院幾乎 個個人滿為患,北上廣的三甲醫院更成為“全國醫療中心”。如此龐大的醫療需求,固然與優質醫療資源稀缺有關,但這里是不是也有不少人“病急亂投醫”的因素 呢。
平心而論,人生在世難免生病。可但凡有點頭疼腦熱、感冒咳嗽,就要跑到三甲醫院還非專家號不掛,恐怕再多醫生也不夠用。由此引發的就醫擁 擠,不僅會讓寶貴的醫療資源虛耗,更會讓看病難陷入死循環。基于此,構建分級診療、急慢分治的有序就診模式,恐怕是一劑良方,也是國際上普遍的做法。常見 病、多發病在基層醫療機構診治,疑難病、復雜病通過大型公立醫院與基層聯動的預約掛號、預約床位進行轉診。這樣,醫療資源的分配更有針對性,老百姓看病也 能少些盲目性。
分級診療是趨勢使然,引導患者主動去基層首診還須多管齊下,“政府之手”不可缺少,“市場之手”也不能偏廢。這里頭,關鍵是有一支合格的全 科醫生隊伍。在英國,幾乎每個居民都有自己的全科醫生,生病了先找他們看,看不了再轉到上一級醫療機構。我國2012年才提出建立全科醫生制度,起步雖 晚,但發展空間廣大。在加強基層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的同時,也要明確公立醫院的功能和定位,使其專注于疑難重癥的診治,最終形成合理的雙向轉診機制。
讓看病不再難,是醫患雙方的共同心愿。此事雖小,卻關乎人的尊嚴。期盼醫改攻堅克難,讓中國人早日遠離“擁擠醫療”,享受“安全醫療”,給看病營造一個更加舒心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