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王也揚:辯證看待“歷史不可以假設”

2016-03-17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歷史事實不可以假設,但歷史研究可以假設

    “歷史不可以假設!”現在很多人都這么說,有些歷史學家也這么說。其實,在“歷史可不可以假設”的命題里,并不止一種意義層面上的說法,我們不應該用一個說法來否定其他。

    所謂“歷史不可以假設”,一般是在歷史已經成為客觀事實的層面上來說的,俗話叫做“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既成事實無法改變,即使這個事實是你不愿意看到的,你假設又有什么用處呢?“后悔藥沒地方買”,還是先解決眼前的問題要緊。打一個比方,你出家門的時候,把鑰匙鎖在了家里,回家無法進門了。這時候你如果在那里假設鑰匙沒有被鎖在家里該多好,一點用處也沒有,還是進不去家門的,只有立即找開鎖公司才是辦法。所以我們說,就無法改變眼前的既成事實這一點而言,歷史確實不可以假設。

    然而,人類歷史是一條湍流不息的長河,事事有續,代代相傳,過完了今天還有明天。一個人的生命固然短暫,但他一輩子也不會只遇見一件事,做一次選擇,而無須為以后著想。于是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做對了的事情,對在哪里?如果不這樣做,就可能會出問題;做錯了的事情,錯在哪里?如果不這樣做,可能會是另一種結果……諸如此類的思考,成為人類思維內容的很大部分。吃一塹,長一智,成敗得失皆有裨益,人類就是這樣變得越來越聰明,社會也就越來越進步。拿上面那個比方來說,把鑰匙鎖在家里的事主,在開鎖公司幫他進了家門之后,肯定也會想一想:哦,如果鑰匙拴在腰間,出門就不會被遺忘,那么下次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你看,這種思維里面,不就包括了歷史假設嗎?我們平時想事,少不了“如果……那么……”的思維模式。至于專業的歷史研究,特別是歷史理論研究,缺席了假設思考、假設方法,則是很難展開深入論述的。

    說到專業的歷史研究需要運用假設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即歷史是逝去了的存在,許許多多的事實,在時空中已經湮沒,人們看不見它們了。這其中有的歷史資料是被地層埋掉了,有的則沉浸在了浩如煙海的塵埃中,還有的干脆在世界上消失干凈了。那么,要想探尋歷史真相,該怎么辦呢?只有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考證。這就使得原本具有人文色彩的歷史研究,靠近科學的性質,而假設的方法就更不可或缺了。我們知道,在科學研究中,探索未知是離不開假設的,它往往是發現、創新的前導。譬如宇宙大爆炸的說法是一種假設,沿著這樣的思路探索,人們終于發現了引力波等實在的證據。這些實在的證據,又反過來證明宇宙大爆炸假說似乎不虛,人類的認知便向客觀真理邁進了一步。當年胡適先生正是受到科學的啟發,才在歷史研究中提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之說的,現在這已經成為被歷史學界普遍接受的一種研究方法,特別是在考古學方面,沒有它簡直不行。最近,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發掘備受關注。墓主人究竟是誰?一種假設是漢廢帝劉賀,這種假設對于進一步發掘有著指導性意義。于是,考古學家加大了文物的保護力度,將棺槨整體移入實驗室仔細剝離,小心分辨,最終發現了劉賀本人的印章,從而使假設獲得了確證。

    總之,就既成的歷史事實本身而言,假設沒有意義,但歷史研究卻需要假設方法。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一個事物往往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我們看問題解釋問題,不可顧此失彼,以偏概全,在強調一種說法的時候,忘記了還有其他許多道理的存在。所謂“歷史不可以假設”,現在成了社會上流行的口頭禪,就反映了人們看問題還不夠全面和理性。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