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實招”,不是統一的或是必須完成的動作,而是要根據實體書店所在地讀者的分布情況、職業特點等,最終確定最有效的轉型之策
在眾多實體書店不景氣的當下,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等11部委聯合下發《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 要求通過完善規劃和土地政策、加強財稅和金融扶持、簡化行政審批等措施,支持實體書店發展。這無疑是件好事,但好事能不能做好,能不能讓讀者愿意走進書 店、愛上閱讀,還要看各地落實這項政策的招數是否多、是否實。
相關職能部門應該高度重視實體書店在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多年來,實體書店在滿足公眾閱讀需求和提供書籍產品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值得強調的是,實體書店在滿足人們對書籍的直觀感受、提供良好的閱讀氛圍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近年來,盡管電子閱讀、網上書店等對傳統模式的書籍銷售和書店經營造生了很大沖擊,實體書店由于成本高、經營品種單一、經營模式老套等原因,變 得越來越困難,但傳統閱讀和實體書店的獨特地位和作用,依然是電子閱讀、網上書店無法替代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更多像實體書店這種便于人際交流 的場所和載體,也需要在這樣的溝通和交流中促進圖書業更高、更快地發展。
不過,僅有這樣的認識還不夠。實體書店自身必須有更多、更實、更契合當代社會大眾需求的招數,才能讓實體書店火起來。應該看到,隨著時代和社會 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發生顯著變化,網上購書成為很多人選擇圖書的重要渠道,實體書店則被當成了“免費櫥窗”。對實體書店來 說,新的形勢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過去那種銷售模式和經營方式,如今是否行得通?
比如,過去的實體書店大多是倉儲式的書店,讀者一進入書店,就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圖書,并隨意進行挑選。但是,這種單一功能和你買我賣的方式,已 經無法滿足當代社會人們多元化的文化消費需求。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實體書店經營者能否拿出各種辦法,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地域、不同偏好的讀者需求,確定 靈活多樣的、非大一統的經營模式,這恐怕是辦好實體書店的重要措施和辦法。
我曾考察過國外的一些實體書店,其中不少是“一店多用”。它們既是書店,又會辟出一塊空地作為讀者閱讀區,同時備有各種冷熱飲和方便食品,供讀 者選購。在紐約一家書店,我看到書店專門留有一塊地方,供作者和讀者見面交流。據說這樣的見面會每周有三四次,每次都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讀者前來。
其實,這樣的書店近年來在國內也有。比如,著名的三聯書店采用的就是24小時的經營模式,專門留出空間讓讀者閱讀,很受讀者歡迎。這種深夜不打 烊的模式,不僅便利讀者選購圖書,還為不少在現代都市緊張節奏中生活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精神棲息的港灣。再比如,以提供會員服務為主的連鎖書店“字里行 間”,讀者只要辦了會員卡,購買咖啡就可以免費借閱圖書。這在某種意義上講,書店已兼具公共圖書館的功能,而這些都值得實體書店經營者感悟和學習。
多部門發布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創新實體書店的經營管理模式,支持實體書店建設成為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閑、創意生活等功能于一 體的復合式文化場所。做到這一點,尤其需要實體書店經營者拿出實招和辦法。所謂“實招”,不是統一的或是必須完成的動作,而是要根據實體書店所在地讀者的 分布情況、職業特點等,綜合考慮諸多因素,最終確定最有效的轉型之策。
現代的實體書店與傳統實體書店的最大區別在于,現代的實體書店通常是多種多樣、百花齊放的,不是所有書店都是24小時開放,都要提供咖啡,都要 作者簽名售書等。書店經營者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合適的模式,突出自身特點。我們要建“書香社會”,我們期待著在一個城市里,有十幾家、幾十家各種風格和特 點的實體書店,而不是舊式書店倉儲批發式的經營模式。
能夠在爭取到“輸血”機遇的時候,想到如何“造血”,做到這一點特別不容易。很多事情,并非只要領導重視、資金到位、各部門審批開綠燈,就能成 功。政府支持資金到位和各方面開綠燈,當然是發展實體書店不可少的措施,但這并不是實體書店能火起來的唯一措施。我認為,實體書店要回暖,多部門出臺的文 件無疑是一個重要推動力。但在此指導下,書店經營者和有關部門要真動腦筋、真想辦法、真出實招,才能不負國家和人民期待。還是那句老話,從事文化事業的 人,一定要有一點文化人的情懷、追求、理念和辦法。唯此,好事才能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