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砸冰箱”何以引發企業集體造句

2016-11-0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體: ]

曾以一句“制定一個小目標掙它一個億”,引起網民熱議的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再擲出“土豪式”金句,網上流傳顯示,他在一個場合稱自己曾“為了保障業主利益賠了10個億(人民幣)”,還輕視地說海爾電器當年為保障消費者,砸破76部不合格雪柜“才幾個錢”?

  萬達與海爾,都是令人尊敬的行業巨頭。過去多年,這兩家企業似乎沒有業務交叉也沒有直接“碰撞”,然而這次卻在網上發生“沖突”,即王健林一句“海爾砸冰箱才幾個錢”,立即遭到海爾方面回擊。另外,此事引發其他眾多企業微博“列隊”力挺海爾,圍繞“買不起房”出現了集體造句。

  王健林的原話是,“我們砸了三百五十幾個商鋪,砸了6億多,這個而且賠的不是6億多,賠的是10億多……比海爾砸冰箱(雪柜)的那個事例偉大多了,砸七十幾臺冰箱才幾個錢啊?”盡管萬達為保障業主利益賠數十億巨資值得肯定,但坦率說,由于時代不同,這與當年海爾砸冰箱沒有可比性。

  海爾的回擊是,“還真沒有好好算過在車間工人三年工資還買不來一臺冰箱的1985年,張瑞敏砸的76臺冰箱對當初幾乎發不出工資的海爾意味著什么。但我知道現在身為官博君(官微管理)的我為什么買不起房了”。言外之意是:其一,“砸冰箱”對海爾意義重大;其二,房價高與萬達有關。

  這樣的回擊同樣值得商榷。我們通常所說的房價,是指住宅地產銷售價格,而萬達是從商業地產起步的,又涉足旅游、酒店等業務,其住宅項目很少,住宅價格高與萬達有多大關系,還真不好認定。再說,國內高房價是多種因素導致的結果,把矛頭指向開發商也不客觀,指向萬達更顯得偏激。

  筆者以為,“為了保障業主利益賠了10個億”,應該不是萬達送給業主的額外禮物,或是按照企業與業主之間的合同約定賠償業主。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沒有必要去炫耀。萬達之所以通過比較“砸冰箱”來炫耀這件事,既是為了樹立企業形象,也是因為目前對業主真正負責的開發商仍較少。

  其實,無論是海爾砸冰箱,還是萬達砸錢賠業主,都是具有強烈責任感的善舉,不僅保障了消費者或業主的權益,而且也“砸醒”了企業自己,同時還能成為商業經典案例去啟示其他企業。此外,萬達與海爾之間的言語“沖突”,引發不少企業微博集體造句,還為我們貢獻了另外一種“價值”。

  即“買不起房”這個問題,也困擾著很多做實業的企業。比如“ZUK官方微博:臥槽。想我大聯想是世界500強,但我仍然買不起房”;“海爾電視:賣的電視已經夠摞一棟房子了,然而我依然買不起房子”。這種集體造句現象再次觸及我們的痛感神經,即如今究竟有多少人能買得起房?

  高房價,不僅讓很多個體居民承受不起,而且也讓很多大企業有痛感。這是因為,企業是由一個個員工組成的,當很多員工買不起房,也會影響到企業發展,比如很多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留不住人才的原因之一是,職工收入水平與房價之間的差距太大,企業更無法解決職工的住房問題。

  “買不起房”這個問題,顯然不能指望通過集體造句的方式來解決。解決辦法不外乎三種:一是增加職工收入,讓收入跑贏房價;二是有效抑制房價瘋狂上漲,不是臨時抑制而是長期抑制;三是進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一旦高房價不再是“公敵”,企業之間的論戰也就不會扯到房價。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