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煩惱到忐忑再到欣喜,一筆6500萬元港幣的外債借款,讓胡綠山解決了并購貸款“缺位”帶來的難題,也讓胡綠山所在的北大青鳥環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人民銀行、外匯局放開境外借款用于股權投資的“第一人”。
作為外匯改革政策的受益者,類似胡綠山這樣的例子,在中關村這片熱土上變得屢見不鮮。
2015年3月份,包括北京中關村在內的3個地區被批復開展外債宏觀審慎管理試點。同時,中關村還是國內第一個境外并購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地區。人民銀行和外匯局給予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加上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及時將政策落地,順應了園區主體需求。同時,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緊密結合示范區發展方向和特殊功能定位,緊密結合科技創新、金融創新,在區域內為市場主體提供精準政策支持和服務,積極推動了金融領域多項創新政策落地和升級。
突破瓶頸、拉平待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近幾年來,北京中關村示范區產業發展和投融資模式與國際市場接軌程度逐步提高,對金融和外匯管理方式轉變和效率提升的需求也非常強烈。”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副行長周丹告訴記者,為讓這些需求得以解決,去年外債宏觀審慎管理試點政策出臺后,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工作人員通過積極開展政策的宣傳與培訓,讓區內銀行和企業了解“可以用什么政策”、“怎樣用這些政策”。
“我們剛開始進入北京市場時,對如何做好國際業務非常迷茫。”寧波銀行北京分行國際結算部總經理仲敏表示,作為一家以海外業務見長的城商行,該行一直在尋找契合自身特質的業務點。“正是通過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開展的幾次外匯改革試點知識普及活動,我們發現在北京、在中關村可以深耕的業務——幫助企業獲得外債資金。”仲敏稱。
事實上,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加凸顯。能夠借入成本較低的外債,成為不少中資企業的愿望。仲敏告訴記者:“我們在對企業開辦宣講會的時候,本來預想能有20多家企業參加,沒想到最后來了40多家,受歡迎程度特別高。”
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資背景的軟件企業,隨著集團業務規模擴大,融資需求和財務成本不斷攀升。苦于中資企業不能從境外借入低成本資金的政策限制,企業發展受到制約。
作為首個參與外債試點的中資企業,截至2016年9月末,用友公司已通過試點業務從境外金融機構借入外債資金約3.31億美元,資金用途主要為支付員工工資、稅金,償還境內人民幣貸款等。“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為我們送來了‘及時雨’。”用友公司網絡資金部負責人稱,“外債試點政策突破了中資企業不能借入外債的政策限制,首次允許企業借用外債并結匯使用,有利于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提升企業匯率風險管理能力。同時,新的融資渠道有助于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增強與境外金融機構的聯系。”
與之相仿的還有北京清新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財務經理許廣祿談到,外債試點政策出臺之后,他們參加了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和寧波銀行舉行的3次宣講活動,而后就決定利用這一政策利好。“整個流程特別順利,一周內,在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便完成備案。6月份我們提交申請,7月份就拿到了融資。”他表示,外債的放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境外資金充裕而境內資金缺乏的矛盾,同時相較國內銀行貸款,海外融資的綜合成本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大大節約了企業財務成本。
政策升級、拓展用途助力創新創業對接境外資本
據悉,外債試點政策實施以來,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顯著,但在資金使用便利化方面,仍然有問題暴露出來。“在和企業、銀行對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政策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間。”周丹介紹稱,比如,中關村轄內企業通常有投資科創型高科技企業的需求,另外,中關村80%左右的企業屬于中小企業,外債試點的凈資產要求對其來說門檻較高。“順應企業的需求是我們完善政策的出發點和目的。”周丹稱,秉承這一理念,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提出了“升級版”政策設想。
在北京外匯管理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指導和支持下,2015年11月份,中關村升級版外債試點政策獲準實施,政策精準對接了高科技企業的需求,首次允許一般企業借用外債資金用于股權投資,拓展創業投資的資金來源,中關村成為全國唯一獲準試點的地區。同時,“升級版”政策也賦予“輕資產、高負債”的初創期企業50萬美元最低外債額度。
而北大青鳥環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此次政策升級中的獲益者。胡綠山告訴記者,去年12月份,企業通過外債試點業務借入6500萬元港幣,入股一家中關村創投企業,并通過該創投企業對兩家初創期的高科技企業進行投資,為有發展潛力的初創期企業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持。他談到,外債試點政策增加了創投企業對接境外資本的渠道,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
目前,這一政策已在中關村開花結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共為64家企業辦理122筆試點業務,企業通過外債試點融入資金41.6億美元,中關村地區試點業務筆數和金額在全國試點范圍內均居第一位,試點企業一年可節約資金成本7.62億元,政策紅利有效釋放。
跨境并購、并聯式審批支持企業“走出去”
近年來,我國企業境外并購的行業結構不斷優化,“走出去”對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國際并購快速交易的需求與國內審批環節多、時間長的矛盾較為突出。
人民銀行和外匯局在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實施的跨境并購試點政策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在此框架下,符合條件的企業可向境外投資主管部門報批的同時提前將并購資金匯出,將審批的“串聯”變為“并聯”,縮減企業審批時間,幫助企業把握最佳時點。
恒信大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受益的高新技術企業。過去,該公司在進行海外并購的過程中就曾遇到過“并購易、審批難”問題。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了解情況后,運用試點政策,支持其辦理了440萬歐元快速匯款,用于跨境并購法國OROS SA公司,以獲取震動噪聲系統及產品技術。恒信大友財務總監李珊談到,按照以往的程序,他們需要獲得發改委和商務委等部門的審批后再去外匯局。但在試點政策之下,公司先行在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進行報批登記后即可到銀行匯出資金,同時在發改委、北京市商務委等部門審批。“以前最起碼20天內才能完成,這次從提出申請到資金匯出差不多10個工作日。”李姍特別感慨地說,“并購的時候歐元正在跌,提前完成使我們大大節省了匯兌成本,這都是企業的真金白銀。”
截至目前,中關村轄區內已有8家企業參與了跨境并購試點,試點企業獲得核準的境外投資額度共計2.25億美元,試點辦理快速匯款8350.08萬美元。企業和銀行均表示,在人行中關村中心支行的支持下,跨境并購試點有效落地,幫助企業及時抓住海外并購時機,快速獲取國外先進技術,不僅有助于推動企業自身發展和戰略轉型,也推動了相關產業結構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