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好幾條新聞看起來讓人很不是滋味,沉重,壓抑,甚至心碎。
10月26日中午,北京市朝陽區北苑家園門口,一位年輕姑娘走下臺階來到路口,人行道綠燈亮起,所有車都停下等候,姑娘也趁此時穿過馬路。突然,一輛奧迪車從后方高速沖出,沒有任何減速跡象,瞬間撞毀了前方多輛車,并壓住了這位過路的姑娘。
還有北京通州出租車慘案。北京的哥李師傅按照交通規則停在停車線內等待紅燈轉綠,此時一輛裝滿石料的大貨車為了避讓另一輛忽然壓實線并線的小轎車向右急轉彎,結果發生側翻,貨車連同成噸的巨石正好壓在李師傅的車上,在距家僅10分鐘車程的地方,李師傅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有網友說:幾起車禍有個共性,不守規矩的活著,守規矩的卻死了。很多人驚呼,還有沒有天理,這讓守規則的人情何以堪?法律為什么保護不了守規矩的人?這讓我們這些守規矩的人如何有規則自信?
這些問題都是壞問題,用一個很壞的邏輯設置了一個很壞的議題,很容易產生誤導。不守規矩的活著,守規矩的卻死了——這是一個攪亂人心顛倒是非的錯誤命題,真正的矛頭指向應該是那些違反規則的人,因為自己的不守規則,制造了慘烈的車禍。正確的反思姿態應該是:你們看,那些不守規則的人在制造著多少罪惡和悲劇,牽連了多少無辜者。車禍跟“守規矩”沒有關系,不是“守規矩”導致了死亡,而是別人的“不守規矩”。
人們不要被那些因果錯亂的壞邏輯所誤導,不要被“守規則的人死了”這樣的壞命題所污染,而去懷疑和動搖自己的規則信仰,變成那種“守規矩會吃虧”歪理的信徒。
產生“守規則的人死了”這樣的壞議題,不僅反映了一種社會情緒,更說明很多人骨子里對規則缺乏堅定信仰,并沒有把規則當成一種內心認同的律令,而是以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態度去看待規則。規則對自己有好處,那就遵守;沒有好處的時候,那就不遵守。今天有好處,就是一個規則支持者;明天沒好處了,就完全拋到腦后。
在這種實用主義態度下,人會處于搖擺之中,隨時被一些小恩小惠所改變,隨時被一些新聞中呈現的個案所干擾。看到有新聞說有人扶摔倒的老太太后被冤枉,就立刻驚呼和撒嬌“以后誰還敢做好人”,而不會把“做好人”當成一個做人原則。看到有新聞說“守規矩的人被車撞死了”,就感慨說“以后誰還敢守規矩啊”,你看,不守規矩的卻活下來了。看到有新聞說某個海難中“聽老師話的學生被淹死了”,而不聽話的卻活了,就反思“以后還要不要聽老師話了”。或者是一種“比爛”的心態,我守規則,他卻不守,我不是吃很大的虧了。
其實,即使從“好處”的角度看,遵守規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比如,遵守規則,紅燈停,綠燈行——絕大多數時候能讓自己更安全,也讓別人安全,但不排除在極少數情況下,當有人不守規則時,你遵守規則卻遭無妄之災了——一方面,這只是個案,不能因個案統計而懷疑規則的必要;更重要的是,問題不是因為守規則帶來的,恰恰相反。但容易被個案干擾的規則實用主義者,看不到這些方面,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害怕吃虧”心態,對那些“守規則吃虧”的新聞格外敏感。
別撒嬌了,你不守規則試試看?
遵守規則,需要一種信仰。所謂信仰,是不需要理由、不需要證明、不需要條件的認同,是不隨個案和利益干擾而搖擺的堅信。無論別人講不講規則,無論規則會不會有好處,都會選擇相信規則的力量。你要做的,是信仰規則;法律要做的,是讓違反規則者付出沉重代價。即使有違反規則者偶然逃脫懲罰了,也不能干擾你對規則的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