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林建華日前表示,未來將嘗試取消院系領導的行政級別,釋放出“去行政化”改革的積極信號。然而,高校并非孤立于社會,只有象牙塔內外形成合力,通過制度設計倒逼“官本位”思想的轉變,高校“去行政化”之路才能走得順暢。
事實上,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去行政化”改革早有要求。1985年我國就提出“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都明確學校等事業單位“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2015年,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要求政校管辦分離,加大政府簡政放權,減少對學校辦學行為的行政干預。
然而,高校“去行政化”之難超乎人們想象。畢竟,在現實中,行政化的背后是資源的配置權和話語權。在校內,校長、院長掌握了學校的大量學術和公共資源;在校外,高校行政級別的高低往往決定了能夠獲取多少類似學;A設施建設、科研經費申報等資源。有高校領導曾感慨“你沒有行政級別,出去參加會議都不會受到重視”。
因此,高校“摘官帽”,并不僅僅是取消行政級別稱謂,而是要徹底清除依附于行政級別之上的種種積弊。通過完善學校內部治理體系和結構,改變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的現狀。同時,從整個社會管理來看,還需要建立新的評價體系和制度,倒逼“官本位”觀念的轉變,真正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唯有如此,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才能順利推進。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黨中央的戰略決策,也是無數國人的夢想。只有加快推進“去行政化”等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改革,充分釋放大學本當擁有的生命活力與學術創造力,這一目標才能真正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