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向來是難打的“硬仗”。而最近,正在建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征地拆遷二期工程的推進卻快速、平穩,11個村19天實現了100%簽約,“秘訣”何在?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土地拆遷涉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百姓生活訴求與城市發展訴求等多重關系,是近年來城市治理中不可回避的突出難題,由此引發的各類極端事件也屢見不鮮。如何在“底線”“紅線”之上,求得不同群體利益訴求的“最大公約數”,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與能力。
解決老問題,要勇于用新思路、新方法。通州此次征地拆遷工作中,一方面重視公開,棚改信息、補償方案、簽約、選房等,每一個進程都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實時公示;一方面重視民意,村干部和村民為代表組成的五人小組全程參與,使群眾訴求得到了充分表達。基于此,“早簽約、早選房”的獎勵政策,樹立起了正面導向,讓講道理、識大局的村民得到了真切的實惠,更打消了一些拆遷戶占便宜的投機心態。這些舉措之所以群眾買賬,就在于貫穿了人性化、精細化治理的思路,實現了民眾與政府的信息對稱,減少了因為溝通不暢、信息閉塞引發的無謂糾紛。這無疑為城市治理在紛繁復雜的利益困局中找到出路,提供了有益啟示。
城市治理與群眾利益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理應實現互利共贏。目前,北京正在積極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將疏解非首都功能作為首都經濟結構調整的首要內容,不可避免地會面對種種棘手難題。相關部門不妨學一學“通州模式”背后的治理智慧,通過引導、協商、溝通、參與等方式,加大公開透明程度和交心交底力度,讓老百姓看得清城市發展的“大賬”,也算得明個人利益的“小賬”。大小賬都兼顧,使政策訴求與群眾訴求同頻共振,不少難題就能迎刃而解,工作開展也會順利得多。
在利益多元、矛盾多發的改革深水區,直面問題、敢于擔當不僅是執政為民的一種姿態,更是長治久安的科學選擇。只有實現城市治理與群眾利益的共贏,才能使城市治理高效推進,進而改善環境、改善民生。當老百姓能夠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改革紅利,必將更有熱情參與到城市發展進程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