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間的過度競爭,使得地方主政者往往把城市當作政績表演的舞臺,反而忘記了城市是拿給人類居住的。
中國三十多年的城市化,給城鄉面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也帶來了城市病。從京滬等一線城市,到成都重慶等二三線城市,從東部沿海城市,到西部內陸城市,城市病仿佛城市化一個硬幣的另一面,如影隨形:許多大城市往往在一場暴雨的洗禮下顯露出良心,山城變成了水城,內陸城市也可以看海;城市里星星點點的化工園區,也傳來此起彼伏的爆炸聲……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地下管道爆裂,各種城市病患或隱或現,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甚至威脅著城市安全。
如果我們抽絲剝繭,尋根究底,這些城市病的根源,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的歸因于政府部門長久以來秉持的規劃設計思維:條塊分割的規劃思維。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規劃部門和設計單位,多沿襲蘇聯模式的規劃設計思想思維,即大尺度的條塊分割的規劃思維。以大尺度、大規模、大體量、大區塊、簡單機械化、功能單一的開發為主要特征。這種規劃方法相對簡單,在規劃圖紙上以河流或道路為界,就可以劃分出各種功能分區:商業區、工業區、金融區、政務區等等,手起筆落各種美好的前景躍然于圖紙上,卻很少有人去思考背后的為什么。為什么此處是個商業區,它的交通區位合適嗎?為什么此處是工業區,區域的資源要素能支撐工業的發展嗎?而這些都是城市管理者需要認真思考的關鍵問題。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條塊分割的城市規劃,給城市帶來的傷害正慢慢顯現,交通擁堵、睡城、臥城、空城等等“城市病”,在空間上都可以直接間接的歸因于這種傳統而機械的城市規劃思維。
更嚴重的是,條塊分割的背后是各自為政的行政分割,造就了一個又一個互相為了GDP而競爭的地方政府。你搞一個CBD,我就要搞一個RBD,你是國際金融中心,我是亞洲金融中心,互相競爭,比誰的馬路修得更寬,廣場修得更大,摩天大樓修得更高。區塊間的定位也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一切都是圍繞著政績GDP的競爭。城市之間的過度競爭,使得地方主政者往往把城市當作政績表演的舞臺,反而忘記了城市是拿給人類居住的,以政績為導向的城市建設,自然會導致城市病叢生。
城市的道路和廣場,也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一是割裂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聯系,二是割裂了城市的空間聯系。齊奧塞斯庫執政時期,曾經修建了寬度達120米的大道,拆毀了大量的傳統建筑,其終端連接的是體量巨大的議會大廈。這些龐大的建筑群花費20多億美元,建筑規模達220萬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三,到東歐劇變時還有四層地下建筑尚未完工,只剩與城市格格不入的建筑物昭示著那段歷史。而過寬的馬路、過大的城市廣場,經常會割裂城市內部的空間聯系,甚至造成城市孤島,扼殺原有的活力。
條塊分割的城市規劃思維,正在侵蝕著城市的活力,單一的規劃思維,扼殺了城市的多樣性,使得人們在一個個居住區、工業區、商務區之間疲于奔命,將大把的青春和時間浪費在道路上,這樣的城市,很難讓人覺得宜居美好。歸根到底,城市是拿給人居住生活的,城市規劃也應以人的需求為本,多一點人本關懷,少一些行政指令,這也是根治中國城市病的最佳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