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個月來,每天下午兩點到晚上九十點,國家體育館副館就變身“武俠世界”,喬峰、段譽、阿朱、阿紫等武俠人物行走其中。香港彩娛集團與北京演藝集團共同投資制作的舞臺劇《天龍八部》正在排練,11月中旬開始該劇將在這里連續演出50場。剛剛成立的京演文化設施運營管理公司,此次以場館資源對該劇進行投資,是京演集團成立兩年來首次與港臺地區進行跨區域的深度合作。
京演集團橫跨演出、影視、音像出版、體育等多個產業領域,旗下共有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北京市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京演體育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15家單位,堪稱北京文化市場的一艘旗艦。京演集團董事長康偉說:“真正的旗艦要在寬廣的海洋中去歷練,如果只在自己家門口轉悠,那叫巡邏艇。”
產品走出去 每年輸出節目200場
他們邁出的第一步是讓自己的產品走出去。
2010年,京演集團的品牌產品兩度走進臺灣地區。當年3月27日、28日由京演集團制作,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鳥巢版歌劇《圖蘭朵》在臺中市洲際棒球場演出兩場。它不僅是歌劇第一次走進臺灣,還是臺灣歷史上單場規模最大的演出,也是兩岸文化交流活動規模最大的一次。康偉至今還對當時臺灣電視臺新聞報道中的一個畫面記憶猶新:因為從臺北乘坐高鐵前往臺中觀看《圖蘭朵》的觀眾太多,高鐵無票可售,一位臺北觀眾揮動著手中的《圖蘭朵》入場券,對著高鐵售票窗口絕望地喊:“我要去看《圖蘭朵》”。
當時剛剛成立一年多的京演集團需要盡快形成自己的品牌影響力,而這次演出讓集團名利雙收。他們售出40000張門票,同時在臺灣打響了京演集團品牌,為同年10月話劇《四世同堂》在臺灣演出奠定了良好基礎。
據統計,京演集團每年在港澳臺及海外演出場次超過200場。
創意走出去 兒童劇聯盟開到4座城市
產品走出去,對文化企業而言只是最簡單的一種“出走”。作為一家大型文化創意企業,京演集團的第二步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讓自己的創意走出去。
2010年,改制6年收入增加近10倍的北京兒藝,陷入發展瓶頸:雖然有不少優秀作品,可是卻因為劇場和人力資源有限,不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參照百老匯音樂劇的盈利模式,他們提出全國兒童劇聯盟的創意。聯盟在外地成立子公司,由北京兒藝輸出劇目和導演,當地劇院則提供演員、舞美。這樣一來,北京兒藝在不增大投入的情況下,僅利用自身的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迅速擴大經營規模。截至目前,兒童劇聯盟已在長春、青島、太原、烏魯木齊等多地建立子公司。今年夏天北京兒藝的《紅孩子》《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等劇就同時在多個城市上演,初步形成規模化經營。
京演集團麾下的中國木偶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也開創了品牌加盟、版權輸出、連鎖經營的新模式,向外地文藝劇院輸送原創的精品劇目和制作標準。木偶劇院成為原創中心、品牌中心、版權中心,與外地演出團體進行票房分成。
資金走出去 欲建海外演藝基地
京演集團2010年邀請百老匯班底制作的音樂劇《牡丹亭》,現正在進行最后的沖刺。該劇將使用全英文臺詞,第一輪演出也將在海外進行。這又是一種更新的,走得更遠的“模式”:讓“資金”走出去,聘請“外腦”,創作專門面向海外市場的作品。
《牡丹亭》模式是為了走得更遠,但要讓其步伐走得更穩健,還需要更為給力的護航。康偉說,根據京演集團的創作實力和國外演出市場的需求,現在每年200場的演出還太少,“中間環節太多導致利潤率非常低,劇目不夠國際化兩大因素,制約著我們走出去的步伐。”京演集團希望通過成立中外合資公司,并在海外建立演藝基地,來解決這些問題。
中外合資公司不僅可以帶來海外資本,同時可以為京演集團帶來先進的藝術理念和制作水平,并省卻海外演出的中間商環節,降低運營成本,擴展盈利空間。“這樣一來我們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渠道就都暢通了,肯定能夠走得更快、更好。”康偉說。那時,京演集團的產品真的將“姹紫嫣紅開遍”不再辜負那“良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