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菊兒胡同居住了30年的畢玉琪與另外四位老街坊被聘為首批“南鑼胡同講解員”。
“您是第一次來?那我可得好好給您說說咱南鑼鼓巷的歷史!”上周六,第六屆南鑼鼓巷胡同文化節開幕,來自內蒙古的游客朱穎一走進南鑼鼓巷,一位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大媽,就熱情地主動上前打招呼。原來,這位大媽名叫辛香玲,是當天剛剛上崗的南鑼鼓巷首批居民講解員。
“南鑼鼓巷有800年歷史,因為中間高、兩頭低,所以叫‘羅鍋巷’,后來改名鑼鼓巷。這條巷子兩邊各有8條胡同,都是對稱的,是北京最古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胡同街區。”辛大媽說得頭頭是道,游客們聽得津津有味。
“選拔居民講解員并對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來給游客做講解,為的就是能讓游客聽到準確真實的有關南鑼鼓巷的情況。”負責居民講解員工作的南鑼鼓巷建設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岳延鳳說,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游客來到南鑼鼓巷,這樣一個有著800年歷史的文保區,卻沒有專門的講解,很多游客就向居民、清潔工、保安和門店的經營人員打聽,往往聽到的都是不準確甚至演繹了的情況,對游客、對南鑼鼓巷,都是巨大損失。為此,今年交道口街道從居民中選拔、培訓講解員,上街志愿服務。
首批上崗的居民講解員一共有5位,是從報名的近百名居民中層層選拔出來的。“首先必須得是咱南鑼鼓巷居民,對這兒有感情,而且情況熟。”岳延鳳說。可不,這5名居民講解員,最少的在這巷子里也住了20多年,就是一棵樹、一個門墩,都能講出故事。他們,或者是居民合唱團成員,或者參加了鼓樂隊,平常就是社區里的積極分子。熟悉南鑼鼓巷的歷史,更了解南鑼鼓巷的今天。
“過去,這里就是一條普通的巷子,路兩邊都是私搭亂建,原來8米寬的路只剩5米。”48歲的張素琴就住蓑衣胡同,她最擅長講南鑼鼓巷天翻地覆的變化。“2006年,政府對南鑼鼓巷進行了規劃整治,8米寬的路全露出來了;天上蜘蛛網一樣的電線全部入了地;咱老百姓家也都煤改電了,居民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張素琴說,“還得說咱政府‘文化富街’的政策好,南鑼鼓巷成了文化創意特色街,酒吧、特色小店和各國美食都來了。南鑼鼓巷還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亞洲25個你不能不去的好玩的地方’之一呢。”
“這條街上有哪些特色小店?”聽著講解,朱穎迫不及待地問。
“這個我擅長,聽我慢慢給您說。”旁邊又走出一位大媽,這位叫畢玉琪,家住小菊兒胡同,這條巷子里每個館子她都嘗過,每家小店她都了解過。“最有名的就是文宇奶酪店,每天一到11點,就開始排長隊……”
“以前來過一次,光一家家小店看熱鬧了。今天聽了大媽們的介紹,才知道這里還有這么多故事,一下子勾起了我對老北京歷史的興趣。”朱穎興奮地說。
“他們還沒給你介紹這里的名人故居呢!”一旁,又走上來52歲的張榮華。這時,講解員身邊已經聚集了十幾名游客。
逛街的,聽故事的,一串串紅燈籠下,南鑼鼓巷里更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