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8日),和田的天剛蒙蒙亮,12名來自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務中心的志愿者便整裝待發了。他們要給100位對和田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拍攝肖像和全家福。
和田地區幅員遼闊,志愿者們兵分兩路,一路奔洛浦縣,一路奔墨玉縣。
記者跟隨第二路志愿者出發了。因為要拍攝的對象遍布墨玉縣16個鄉,抵達縣中心后,大家又兩兩一組分頭行動。
跟隨來自朝陽區文化館的志愿者邊群,記者來到喀爾賽鄉艾杰克村。退休武裝干部哈里克·怒日聽說我們要來,已早早在門前灑了水,將浮土掃得平平整整。“你好!”哈里克右手撫在左胸口,微微欠身,致以維吾爾族風格的問候,隨后老人率領一家6口人帶著邊群參觀起來。
眼前的哈里克頭戴黑呢帽,身穿夾克衫,看上去沒什么特別?删褪沁@位不起眼的老漢,2000年曾在寒冬時節深入沙漠尋找擾亂治安分子,立過大功。在大兒子卡德爾眼里,爸爸不是英雄,而是全家的靠山。“以前我們兄弟四個,有三個念大學,爸爸媽媽很苦。”他說,那時候為了幫助爸爸,自己也跑到遼寧賣了10年葡萄干,F在,家里的日子好多了。談笑間,邊群為全家人抓拍了不少照片。等大家發現時,相機里已經有了很多幸福而恬淡的瞬間。
告別哈里克,又來到喀爾賽鄉阿塔村的努爾買買提·阿卜杜艾尼家。53歲的努爾買買提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也曾是村支部書記。面對鏡頭,努爾買買提很不好意思,“這輩子也沒照過幾次相”,他和老伴有些手足無措。還是1歲半的小孫子比拉力對鏡頭最有感覺,咯咯咯笑個沒完。這下,老兩口也放松下來,抱起孫子親個不停。鏡頭里,便有了祖孫三人的快樂定格。
當聽說志愿者們拍攝的照片會沖印、放大、安裝在鏡框里再送回來時,村民們都非常高興。
接近14時,邊群才將上午4戶人家的拍攝任務完成,一口水沒喝。下午4時,記者又趕往另一組。
21時,截至記者發稿時,還有一隊攝影師仍在和田縣塔瓦庫勒鄉博爾贊村進行拍攝。整整一天,大家已拍攝了40多戶人家。大部分人工作了十幾個小時。今天,還有更多的人物正等著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