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順義區文化志愿者在社區進行踩高蹺表演。
圖為順義區文化志愿者進行舞龍表演,為居民創造更多在家門口參與觀看傳統花會表演的機會。
昨天上午9時,順義區勝利街道怡馨家園小區廣場上,6歲的小陳琛赤手揮舞著一把撣子,臉上涂滿油彩,穿著演出服的他正和同村叔叔阿姨們做著上場前最后的準備。這支約20人的演出隊,隊員全都是牛欄山鎮張家莊村村民,其中絕大多數為文化志愿者。他們將與來自順義其他村鎮約500名志愿者一道,為順義城區多個小區居民奉上一場場年味兒濃郁的民俗花會展演。
9時10分,鑼鼓聲起,北務鎮的舞龍隊甫一亮相,原本嘈雜的廣場瞬間安靜下來。金銀雙色的雄雌雙龍或并行翻騰,或纏繞緩行,一會兒耍出“首尾相應”,一會兒又玩起“二龍出水”。當兩條龍和著節奏,鬧起奪珠之戲時,人群中開始有人喊出叫好聲,“這可是上過中央電視臺表演的。”有人在低語。寒意似乎也隨著陣陣叫好聲消減不少,小陳琛看得興起,揉揉已經有些凍僵的雙手在場邊上玩起空心翻。隊伍中負責組織訓練的“龍頭”王寶麗告訴記者,隊伍前些天剛參加完央視戲曲晚會的表演,如今進社區就圖為家鄉父老樂和樂和。
南彩鎮河北村的“小車會”當仁不讓,廣場上舞龍的鑼鼓聲還沒有完全落定,就全體涌進表演中心區拉開架勢。廣場上好不熱鬧:62歲的許淑芹一人分飾兩角,帶來“老漢背少妻”;同樣年逾六旬的黃阿姨則反串起迎親的“公子”,不時挑扇湊近行將迎娶進門的“娘子”;著全黑袍子的“羅鍋”濟公更是手舞足蹈,頻頻向圍觀居民致意;胸前扎著小黑驢的王阿姨則笑逐顏開,每有抬腳動作,整個“驢”身子都蹦起老高。“他們平均年齡約60歲,玩高蹺的還有上70歲的。”聽完領隊的介紹,幾位早就躍躍欲試的小區老太你推我搡地小跑進表演隊列里,也跟著扭起秧歌來。
臺上臺下模糊了界限,與此相隔一個小區的石園街道文化廣場的展演也鬧得紅紅火火。廣場東面,來自楊鎮曾莊的12面大鼓擂得震天響;廣場西面,來自楊鎮一街的紅綠雙色龍正相約“龍燈會”。
隨著氣溫漸漸升高,聞聲前來的居民越來越多,有父母牽著孩子的,有老兩口相互攙扶的,看到盡興時,有拍攝者竟因為忙著鼓掌摔落下手中的相機。一些兩邊都不想落下的居民只得快步穿行,從一個圍起的圈子鉆進另一個圈子里。
巧合的是,曾莊大鼓與“龍燈會”均在表演的同時,打出了“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招牌。“小時候,在村里也見過舞龍燈的,不過壓根兒沒想到它還會是‘非遺’項目。”
張保民趁著演出隊休息間隙湊到跟前,邊和隊員互致新年好邊詢問起動作要領,12歲的兒子更是直嚷著也要耍上一段,一位隊員索性單臂抱起他來了個空躍小桌。
如果說曾莊大鼓、龍燈會形式稍顯單一,北小營鎮大胡營村的高蹺秧歌可是分了三個表演梯隊,占據了東西兩面廣場。第一梯隊為清一色的8歲幼童,展現十不閑技藝,頭扎直立小辮的他們吸引了不少同年齡段的小觀眾“圍觀”;十二三歲的少年組成第二梯隊,著戲服邊表演唱邊向居民拜年;最高人氣的當屬成年人的第三梯隊,踩著高近兩米高蹺的他們化裝為不同造型的歷史人物:黑臉李逵頻頻彎腰俯身讓觀看的居民嗅他杯中酒;猛張飛則玩起文藝范兒,單腳獨立原地太空舞。場邊叫好聲與相機“咔嚓”聲不絕于耳。“看到這些民俗節目,感覺這個春節更有些年味兒了。要是腿腳好點,我好幾次都想上場來幾段。”家住光明街道裕龍四區的馬淑紅希望以后這樣的活動能多到社區來。整個民俗表演活動持續了兩個小時,臨近中午還有圍觀的人不愿散去。
據順義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的丁超介紹,該區文化志愿者今年春節期間演出已逾百場。而在全市范圍內,今年春節期間“送福到家”活動,共有2600余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全市16個區縣的百余個社區、鄉鎮村及基層單位,為百姓送上80余項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包括書法志愿者現場書寫、贈送春聯、“福”字,手工藝展覽展示,花會展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