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馬來西亞土著反對水電站建設

2012-02-22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位于馬來西亞沙撈越州的巴貢水壩。

 
位于馬來西亞沙撈越州的巴當艾水壩。

  馬來西亞土著社區日前要求政府停止沙撈越州(Sarawak)12個規劃中的大型水壩項目,呼吁就水壩建設舉行公投。據ENS環境新聞網報道,當地土著社區和民間團體代表舉行會議,要求沙撈越州政府解決當前水電站負面影響,停止規劃新建大壩。

  本次會議由新成立的“保護河流網絡”組織舉辦,與會代表圍繞大壩建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和受大壩影響社區的生計問題展開討論。“保護河流網絡”主席彼得●嘉朗(Peter Kallang)說,各團體要求解決當前問題,并將繼續開展運動,直到需求得到滿足。

  土著社區和民間團體表示,政府必須尊重受大壩直接影響人群反對建壩的權利,與公眾進行全面自由的磋商,就建壩問題舉行公投,不僅如此,政府還應著力發展小型水電、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而非興修水壩。

  沙撈越州目前已有巴當艾(Batang Ai)、班谷(Bengoh)、巴貢(Bakun)三座大壩。據ENS環境新聞網報道,巴當艾水壩高110米,由亞洲開發銀行資助,于1985年開始運行,3000多名土著居民因此被迫搬離,但移民安置計劃并不成功。

  班谷大壩預計將于2012年底完工,但來自4個村子的1500多名居民卻拒絕了政府的安置,自行在水壩上游的傳統領地內重新落戶。據估算,班谷大壩將淹沒8.72平方公里土地,野生生物棲息地因此將遭受破壞,2種犀鳥、50多種其他鳥類、7種蝙蝠、14種哺乳動物和52種魚類面臨威脅。

  而作為世界第二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巴貢大壩高達205米,于2011年11月開始發電,搬遷1.2萬名土著居民。大壩附近居民表示,河流的生物多樣性已經喪失殆盡,捕魚業產量大幅下降,水質變得不適宜飲用,同時,由于大壩改變了水質以及河道水流模式,生活在下游的數以千計的居民也將受到影響。

  巴貢大壩主要為沙撈越州“可再生能源走廊”工業園提供電力,該區是馬來西亞五個區域性工業走廊之一。當地社區表示,巴貢水壩建設毫無必要,因為馬來西亞的電力已有盈余,并可繼續保持幾十年。與會代表要求沙撈越州政府放棄建設更多大壩的計劃,停止向“可再生能源走廊”引入不必要的工業項目。

  然而,區域走廊開發機構總裁拿督阿瑪?威爾遜●巴亞●丹多(Amar Wilson Baya Dandot)表示,園區是沙撈越州政府制定的最大和最重要的開發計劃,其目標是通過吸引私營部門尤其是外國投資者的參與,優化自然資源的利用。丹多制定的八大優先發展產業是:鋁業、玻璃、鋼鐵、石油產業、棕櫚油、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畜牧業和木材,所有這些產業都將產生環境影響。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