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池年輕的技師為陶然亭敬老院的老人義務修腳。
周六清晨6時30分,虎坊路17號清華池的辦公室里,53歲的修腳師李金明扣好白大褂,打開醫藥箱,一樣樣清點起來。又是清華池社區服務隊到敬老院義務上門修腳的日子,作為隊長,李金明得做好充足的準備。
“棉簽、醫用膠布、酒精、消炎藥、止血藥……”每點到一樣,李金明都得拿出來看看,藥量是否夠用。醫藥箱約莫有一個鞋盒大小,分成上下兩層。打開下面一層,消毒完畢的修腳工具都已被塑封好,整整齊齊排成一列。
“最小的是輕刀、稍大點的是條刀、最厚的這種叫搶刀,至于這種又大又寬的,叫片刀,專門對付厚腳墊……”對著記者,李金明如數家珍。
辦公室另一端,李金明的徒弟,大學生修腳師孫雪超正忙著把幾臺照亮兒的地燈歸置到一起,“要是房間里光線不好,就全靠它了。”小孫憨憨一樂。這個畢業于保定師范學院的年輕人,從2007年進入清華池工作之后,就加入了社區服務隊,至今已有3年多。
7時整,5個人的服務隊拎起小藥箱,坐上面包車出發了。雖然車里的空間被腳支架、地燈和馬扎擠占得有些狹窄,隊員們卻精神抖擻。
李金明是老勞模,也是清華池多年來有名的“學雷鋒標兵”。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他利用業余時間長期上門接送50多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洗澡,20多年間共接送老人4100多人次。
“近些年,大家生活條件都改善了,很多老人住進了樓房,也能直接在家洗澡了,不過修腳又成了他們的難題。”李金明說,服務隊一合計,干脆轉變思路,從接老人洗澡變為上門義務修腳。
“老李又來啦!今兒能修腳啦!”7時30分,剛踏進陶然亭敬老院的大門,正在小院里遛彎的幾位老人就熱情地和李金明打起招呼。沒顧上喝口水,李金明直接拿起藥箱,和幾位徒弟分頭走進了老人的房間。
“哎喲,您這指甲確實得好好修修了,平時也不舒服吧?”87歲的劉文斌大爺剛脫下襪子,李金明就一把將老人的右腳摟進懷里,細細端詳。只見老人的大腳趾指甲高高隆起,足有1厘米厚,而且呈黃紫色,和普通人的明顯不同。“可不嘛!穿鞋都不敢穿硬的,指甲太厚,頂著疼!”劉大爺連連點頭。
“這是灰指甲的一種,俗話叫‘猴指甲’,特別硬還凈往厚里長,拿一般的指甲鉗根本剪不動。”李金明說,這種指甲,如果一下子剪完會比較疼,得用輕刀一片片刮薄。
一下、兩下……每一次下刀,都帶下一片薄如蟬翼的碎指甲,不知不覺撒滿了李金明的褲子.可他絲毫不以為意,依然像在雕塑一件藝術品一樣,細細打磨著老人的指甲。
記者數了一下,光是把劉大爺的這片指甲刮成正常的厚度,李金明就刮了27刀。刮完還不算,李金明又拿起條刀,把指甲縫里細細掏干凈,再用酒精棉球細細擦拭了一遍,才算把這片指甲修剪完工。
樓道另一邊的房間里,孫雪超遇上了難題。原來讓小孫修腳的田晉蓉大媽,腳后跟上層層死皮堆積在一起,長成了個“肉釘”。“平時走路都得踮著腳,腳后跟一著地就疼。”田大媽挺煩惱。
要說去死皮倒是不難,只是偏偏這個“肉釘”長在腳后跟,田大媽坐在床沿上,腳抬起的高度有限,小孫坐在馬扎上,根本看不見“肉釘”,也沒法下刀,怎么辦?
小孫想了想,扶著田大媽趴在床上,自己則蹲在床腳,拿起片刀幫田大媽打磨腳后跟的死皮。
打磨死皮不比剪指甲,使的勁兒不能太大,一不留神就會刮破腳。小孫也不吭聲,在床腳一蹲就是10多分鐘,直到把這個“肉釘”細細抹平,才松了口氣,坐到馬扎上。額頭上,早已滲出了汗珠。
“辛苦你了,孩子!趕緊喝點水!”田大媽從床頭的柜子里掏出瓶飲料,不由分說就往小孫懷里塞。“真不渴!您留著喝!”小孫連連謝絕,又抱起老人的腳,修起了指甲。
“李金明是我們這兒的‘老雷鋒’,孫雪超他們這幫年輕人,也在他的感染下,爭做起了‘小雷鋒’。”清華池辦公室主任王麗華說,僅僅去年一年,清華池社區服務隊就在社區、敬老院上門服務1508次,為23145位老人義務修腳。多年來在清華池傳揚的雷鋒精神,仍將在年輕人中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