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獲悉,本市正在培育高中低端各種不同類型的養老設施。今年頒布的規劃中,擬要求每個城鎮社區擁有一處托老所和一處老年活動場站。這些場所的收費都會以中低檔次為主,不會出現過于高昂的現象。
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正以跑步的速度進入老齡社會,老齡化程度正在日趨嚴重。”2010年年底,本市曾經發布《北京市養老設施專項規劃》的征求意見稿,其中數據顯示,1990年,北京市的老年人口數量為111萬人,而到了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350萬至400萬,約占總人口的20%。
按計劃,這份《北京市養老設施專項規劃》有望在今年推出正式版。但在這以前,本市涉及保障房小區、新城等規劃,都為養老設施留出了空間。如果將新城規劃、鄉村規劃中涉及養老的部分一一重疊到同一張北京市市域地圖上,中心城區,朝陽、海淀、豐臺和石景山四區的養老場所,往往都會跟隨著街道、社區和樓盤而建。
按照本市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戰略,核心城將主要保障本區養老服務基本需求,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及通州、昌平、順義、大興養老服務機構以普通型、養護型為主,在滿足本區域養老服務需求的同時拓展服務對象,擴大服務區域。房山、門頭溝、懷柔、平谷、密云、延慶養老服務機構在保障本區域養老服務需求的同時,應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及區域優勢,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高檔型養老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