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京郊延慶大莊科紅色歷史激活綠色經濟

2012-07-10  來源:首都之窗/延慶縣人民政府網站
[字體: ]

  迎著滿眼的綠色,伴著一路的清風,“七一”前夕,一批批市民和游客走進了“平北紅色第一村”--大莊科鄉沙塘溝村,接受黨史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聆聽老黨員、老八路講述抗戰故事。

    沙塘溝村原支部書記胡永旺自豪地講訴著這里曾經發生過的故事:“1940年,白乙化團長打了進入平北以來第一次勝仗,老百姓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呼風喚雨小白龍’。雖然3000多名日偽軍把白團長一個營的兵力團團包圍,但經過9個小時的激戰,白團長多次打退了敵人進攻,最終取得了勝利……”

    在抗日戰爭年代,大莊科鄉的老區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游擊隊后方支援前線,婦救會為戰士做飯、做軍鞋、縫補軍裝,兒童團站崗放哨,村民團結一心抗擊日寇,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38年,平北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在沙塘溝村誕生,發展了6名農村黨員,這個村因此被稱為平北紅色第一村。離它不遠的霹破石村則是昌延聯合縣政府舊址所在地,1940年1月5日,抗日戰爭時期平北地區第一個抗日政權和重要革命根據地在這里宣告成立。

    2003年6月,“平北紅色第一村”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延慶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從此在大莊科熱熱鬧鬧地開展起來。自開放以來,沙塘溝村吸引了縣內外各大院校、中小學生及大批黨員、團員、入黨積極分子前來參觀學習,接受黨史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截至目前,基地累計接待參觀者2.5萬余人次,其中接待大中專學生1萬余人次,成為學生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場所。2011年,縣鄉兩級政府決定修復位于霹破石村的昌延聯合縣政府舊址,并于當年6月10日正式對外開放。在霹破石村,紅色歌曲人人傳唱,村子里每個角落都能看見曾經的紅色印記。自開放以來,該村共接待來自市縣機關單位、高校、中小學校、民間團體等139家單位的5500余人次前來參觀。

    昔日這里曾經硝煙彌漫,如今這片紅色的熱土山青水秀、景觀多樣、生物繁多、林木茂盛,森林覆蓋率為47.31%,林木綠化率達85.96%,是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

    近年來,大莊科鄉農民靠著紅色的歷史,依托綠色生態資源,打造全鄉域旅游大景區,加快了民俗旅游發展。霹破石村民俗戶胡志立介紹說:“以前,沒修復昌延聯合縣政府舊址時,村里只有我家開了農家院,每年也有一些市民來游玩,年收入不過4000多元。自從昌延聯合縣政府舊址修復開放以來,村里的農家院增加到了8家,我家的農家院年收入能達到一萬多元。”胡志立說,“游客們參觀過昌延聯合縣政府舊址,看過當年縣委書記、縣長簡陋的辦公環境之后,都愿意到農家院坐坐土炕,嘗嘗玉米面的貼餅子、山野菜餡的包子和玉米面打的涼粉魚兒,更增添了幾分憶苦思甜的意思。” 

    目前,大莊科鄉已擁有香屯、水泉溝、漢家川河南3個市級民俗村,129戶民俗戶,民俗旅游接待收入連年增長,平均增幅15%。除了開展紅色旅游,大莊科鄉還積極發展符合區域特色的“三層立體”有機農業的產業發展模式:空中發展蜜蜂養殖業、中間發展特色林果業、地面上發展特色林下經濟,讓農民的收入不斷提高。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