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仁和杯”北京市舞蹈大賽舉行

2012-12-06  來源: 北京晚報
[字體: ]

 

    日前,在順義仁和鎮劇場內,“仁和杯”北京市舞蹈大賽決賽上,令人耳目一新的“紅傘舞”,優美奔放的“阿拉伯風情”,歡快喜慶的“我的北京我的家”、“扇舞翩翩”以及充滿陽剛之氣的舞蹈……舞者們無論男女,無論年齡,無不洋溢著熱情的笑容。而這場舞蹈大賽只是順義區首屆群眾文化藝術節26項活動中的一項。

    村民:沒想到還能登臺演出

    伴隨著歡快的音樂,一隊身穿紅色舞衣、手握綠扇的老人們登上了舞臺,跳起了歡快的舞蹈《扇舞翩翩》。

    這是代表南彩鎮來參賽的前疃快樂健身隊。12位老人,年齡最長的64歲,最年輕的也已經57歲。為什么來參賽?領隊之一的梁巧密興奮地說:“我們這幫人特別喜歡玩這個。”

    老人們大多住在采風小區,這個團隊自發成立于9年前,在附近算是最早的舞蹈健身團隊之一了。“平時沒事兒,就玩唄!”梁巧密說,最早有人會跳一些,之后人越來越多,大家先是跳跳廣場舞、踢踢毽子,可從沒想過還能登臺。后來,南彩鎮組織大家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她們也已逐漸編排出了更多的舞蹈,登上了自己的夢想舞臺。

    “我們都是村里的,跟城里小區舞蹈隊的條件不能比,但在農村,我們接受新東西算快的。每年‘二月新春’、‘五月鮮花’活動,我們都參加,還拿過金獎。”梁巧密老人說,她們很樂意參加活動,“生活有了目標,跳起舞來也更帶勁兒了。”

    為準備參加首屆群眾文化藝術節,吃過晚飯,老人們就提著錄音機,來到小區活動場所。練了一個多月,風雨無阻。“前不久北京下雪,我們堅持跳下來,衣服都被淋濕了,但大家挺開心的。”梁巧密說,能有一個室內練舞場,是她們最迫切的愿望。

    教師:盼望能有更大平臺

    靚麗的異國妝容,美麗的金色紗裙,充滿活力的舞蹈,12位近乎專業水平的“阿拉伯風情”舞者都是順義區西辛幼兒園的老師。

    “這個舞蹈我們已練了兩年,還跳民族舞、兒童舞等。從不會跳,到會跳、愿意跳,每個人都活力四射,特別陽光!”一位女老師激動地說,在幼兒園,她們教授孩子有關語言、社會、健康、科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首先自己要‘陽光’,懂得美,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們發現生活中的美,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們喜愛音樂,喜歡舞蹈。”

    平時,女老師們一起跳舞,一起交流,心情愉快,還學到很多東西。曾有單位高薪“挖”人,但老師們不為所動。

    “這些文化活動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平臺,讓大家愛上舞蹈,互相借鑒、促進,有的還能進行國際間的交流學習。”一位老師說出了大家的愿望,“希望今后能有更大的平臺,讓我們取得更大的進步。”

    發展:建6萬平方米文化中心

    順義區文化委副主任陳永祥介紹,目前,順義區初步建成了區、鎮、村三級文化網絡,區有文化館、圖書館,鎮有文化中心,村有圖書室、文化大院。目前順義全區共有文化活動團隊215支、民間花會163檔、文藝演出團隊80余支,被北京市批準為專業文藝團體的有11支。“二月新春”、“五月鮮花”、“十月金秋”三大系列文化活動,成為基層新創節目的重要展示平臺。

    陳永祥介紹,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方面,目前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全區各級文化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社區文化設施建設明顯滯后,全區386個行政村雖然村村建有文化活動室,但達標率只有75.7%;6個街道的57個社區,每個都建有文化活動室,但達標率只有61.4%;二是高端文化人才及文化藝術精品缺乏,高端文藝創作人才匱乏,全區文藝創作精品少,人才激勵與保護機制欠缺。

    陳永祥表示,今后順義區將加強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全面提升順義文化軟實力。

    在“硬件”上,目前建筑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順義區城區文化中心正在建設,由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歌舞劇院、多廳影院及大型文化廣場組成,可成為全區圖書藏閱、演出放映、信息交流、會務培訓和文化休閑的中心,將有效緩解城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足的問題。

    采訪手記

    群眾文化

    重在“普及”

    看看那些舞臺,有多少是大家伙兒的,就知道我們做得夠不夠。搭建的百姓舞臺不一定要有多好,卻在于“有多少”。

    多一些群眾舞臺,多一些人員輔導,多一些資金投入,把這些平臺留給生活中的舞者們,讓奔小康社會的人們可以在自己的舞臺上放歌、旋舞、揮汗、灑淚。

    其實,它不僅僅是一個舞臺,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這就是有滋有味的生活,這就是美好開心的日子。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