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京郊鄉村大集

2013-06-06  來源:京郊日報
[字體: ]

 在京郊農村,“趕大集”曾是人們買賣貨物、尋求交易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一些城鄉結合部的農村大集已經悄然消失,被新的商場、超市和便利店所取代。有人說,伴隨城市化進程而來的新興購物方式將把農村大集推向沒落邊緣。其實也不盡然,記者調查發現,京郊一些獨具特色的農村大集甚至比從前更加紅火,因為他們服務的對象已遠不止周邊農民,那里新鮮、便宜、綠色的農副產品,正吸引著更多城里人前往。

    家門口的“大超市”

    每逢周一,是懷柔區喇叭溝門鄉趕大集的日子。如果沒有脫不開身的事兒,這一天,孫柵子村的村民張秀林都要到大集上去逛一逛。張秀林所在的村子離集市有十多公里,說起來也不算太近,每次趕集,她都是在家門口掏上5塊錢,打個“三蹦子”去。

    “十來分鐘也就到了。”在46歲的張秀林看來,這可比進城方便多了。從她家到懷柔縣城,每天只有兩趟公交車。“現在是夏天,還多一趟掉頭車,等到冬天,一天可就只有一趟公交車了。”盡管有時張秀林也會坐上公交車到懷柔縣城買買東西,但來回三四個小時的路程,還是讓她覺得有些折騰。更多的時候,她還是依賴鎮上的大集。

    “大集上吃穿用的啥都全乎,東西還比城里的便宜。”張秀林在大集上買了兩件衣服,其中一件她在懷柔縣城的店里看見過,標價70元錢,而在大集上,她都沒怎么費力砍價,掏了35元錢就裝進自己的袋子里了。“省了一半兒的價錢。”張秀林用手遮上半邊嘴小聲地跟記者嘀咕著。對于穿戴,張秀林和大多數的村里人一樣,也不追求名牌,只要樣子和質量說得過去就行。

    這些年,張秀林所在的村子里也陸續多出了幾家超市,平日里買東西比從前方便了許多,可她還是離不開大集。“超市里就沒有賣水果和新鮮蔬菜的,還得上大集上去買。”張秀林說,喇叭溝門本地沒什么特產水果,也就產點山楂,而在大集上,全國各地的時令水果都能買到,隨時嘗鮮。

    大集在周邊的鄉鎮來回輪轉。“周六是長哨營鄉,周日是湯河口鎮,周一是我們喇叭溝門。”張秀林說,有時周末急需東西,她也會到附近的長哨營和湯河口去“上貨”,總還是比進城節省時間。在京郊的懷柔、密云、延慶、房山等邊遠山區,這樣的農村大集還保留很多,由于交通尚不發達,趕集仍是很多村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趕集的老年大軍

    陰歷十九,是大興區青云店鎮逢集的日子。從舊宮開往青云店鎮的341路公交車上,擠滿了拉車提籃的大爺大媽。“不用報站,到了大集那站車基本上人就空了,你跟著大爺大媽下就行了。”聽到記者打聽青云店大集,售票員一臉淡定地回答,隨后還不忘補充一句“今兒算你幸運,下點小雨,你還能擠上車”。在341路的售票員們看來,只要逢農歷的2、4、7、9日,341路公交車基本上就成了青云店大集的專線班車,車上一水兒的老頭兒老太太。

    因為坐公交不花錢,坐上十幾二十站的車去趕大集,對于那些大爺大媽們來說可謂“家常便飯”。“我就去集上買辮蒜,這兒有剛下的新蒜。”家住大興瀛海鎮的范新芝拉著小推車邊走邊對記者說。坐公交不花錢,肯定是吸引范新芝“千里迢迢”來此買蒜的因素之一,不過也并不完全。68歲的范新芝打小在農村長大,盡管早就搬進了樓,但趕集已經成為她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有時候也并不特意為買什么而來,純粹是閑逛。

    “這兒的菜很新鮮,雖然不比超市的便宜,但好多都是自己家種的,沒打農藥,能找到小時候吃的那種味兒。”范新芝說,打小在農村吃慣了自己家種的菜,如今融入了城里的生活,可她還是好從前“那口兒”。“就是他們這些坐公交車來趕集的人,抬高了物價,原來我們幾毛錢就能買到一把當地農民自產的菜,現在可不行了。”青云店三村的一位村民忍不住跟記者抱怨。

    對于“范新芝們”來說,趕集是他們兒時記憶的一部分,集市上便宜的物品和現如今京郊公交的發達,讓他們成為趕集的主力軍。家住大興三營門的李大爺甚至告訴記者,他趕集已經不局限于大興,昌平、順義的大集他也經常去趕。

 集上貨品大“變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京郊的大集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大集上的商品變了,從前常見的一些物品已經消失,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商品品種則變得日益豐富。

    “青云店大集打我小時候就有。”50歲的青云店三村村民熊俊剛現在已是青云店大集的管理負責人,他向記者回憶說,小時候的青云店大集還有專門的牲口市。“牛馬羊什么都有,都在那兒現場交易。”熊俊剛說,他小時候,京郊農業還是傳統的農耕方式,耕地什么的還要靠馬、騾子之類的,因此牲口集市比較發達。包括一些傳統農業工具,鋤頭、耙子之類的也比較常見,現在基本上已經消失了。

    “以前的集市上還有賣化肥甚至是拖拉機的,但是現在基本上也沒有了。”順義農民老馬告訴記者,現在化肥都有專門的連鎖經營店,拖拉機也是通過國家補貼政策購買,農民能獲得更多的保障和實惠了。

    如今的京郊大集上,消費類的商品種類日益豐富,吃穿用一應俱全。除了常見的農副產品之外,一些高檔的、現代化的家用電器在大集上也能覓到蹤影。有些商品也開始逐漸向時令化、成品化方向發展。在通州馬駒橋大集上售賣調料的劉成堯告訴記者,過去賣的八角、桂皮都是整個的,現在有電磨,誰想要粉狀調料現場就能加工好,農民對消費服務也提出了要求。

    大集上的人也在發生著變化。“以前趕大集的,主要是村民,現在不少外地來京人員也加入了趕集的行列。”熊俊剛對記者說,青云店大集現在規模越擴越大,已經占地200余畝,還顯得不夠用,人多的時候經常交通阻塞。而房山竇店的大集已經進了“大棚”。“有一部分露天的攤位,還有幾個大棚,經營肉類、服裝和建材。”房山竇店大集負責人丁軍告訴記者,因為竇店高新產業園區的興建,大集還兼具著解決周邊居民就業的功能。

    特色引來城里人

    雖然京郊大集的整體規模已今非昔比,但一些大集上“紅火熱鬧”的景象卻不減當年,尤其是臨近過年,趕大集絕對稱得上是京郊一景。“年前的大集更熱鬧,喜慶的大紅燈籠、對聯、各種年貨應有盡有。”青云店大集的熊俊剛告訴記者,對農民來說,年前年后逛大集就像是在逛廟會,大集上有的吃有的玩,還有當場給人寫字畫畫的,要的就是那個熱鬧勁兒。一些村民甚至會穿上節日的盛裝前來趕集,對他們來說,這是很隆重的日子。

    而京郊的一些特色大集,也正在吸引著城里人的目光。像青云店大集上的新鮮蔬菜和時令水果,不少都被城里人搶走了。房山竇店的大集則以牛羊肉聞名,因為這里是有名的少數民族村,以回族、滿族、壯族和漢族為主,鎮上有個牛羊養殖場,全是用玉米等有機飼料喂養。密云的遠洋大集緊挨密云水庫,鮮嫩的水庫魚也常常吸引著城里的食客。每到春秋兩季的開庫期,活蹦亂跳的鯉魚、鰱魚就成了集市上的主角。對于城里人來說,他們尋求的是大集上不變的味道。

    記者手記

    傳統的農村大集在變與不變的轉換間,歷經著興衰的演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農民們對于購物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在新興購物方式的沖擊下,農村大集正在發生變化,豐富物品種類,適應新的需求,尋求新的生存空間;不變的是,集市上農民的質樸和純真,以及延續下來的原汁原味的農副產品。在城市化進程中,鄉土的也能成為農村吸引力的源泉,大集的新生,就是一個證明。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