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的城市居民在體育運動上有消費活動,每年在體育運動上的平均消費為1900元……昨日(23日),零點指標發布了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六所城市的居民進行的運動消費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居民運動消費金額與收入呈正比,人們將年收入的2.5%花在運動消費上,也就是說,月收入每增長1000元,每年在運動上花費的錢增加300元。
研究發現,月收入處于7000元到10000元的中高收入者,運動消費水平相對更高,他們會將收入的3%花在體育健身上。“這部分人有著較高的收入,且很多人處于青壯年,追求生活品質,有比較強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零點調查研究員侯李偉介紹說。
“此外,羽毛球超過了‘國球’乒乓球,成了城市居民最常進行的體育活動,占到了六成。而在經常從事的智力運動項目中,經常玩五子棋的市民比例也超過了象棋和圍棋,中國民間流行的體育項目也在逐漸改變。”侯李偉說,購買運動衣、鞋帽等裝備是人們最大的支出內容,平均比例近四成,而在購買球拍等運動器械和辦健身卡的比例分別為24.6%和22%。
昨日適逢周末,晚上不到7時,東單體育館羽毛球館就已經“爆滿”了,不少沒有訂到場子的羽毛球愛好者只好悻悻而歸。“每周五都過來打兩個小時,一小時50塊錢,均攤下來也不貴。”供職于一家媒體的張楊自稱是這里的“常客”,作為一名運動愛好者,除了打羽毛球,每周二下午張楊還會到東單游泳館游上兩三個小時,“夏季每周在運動上的花費差不多100元。”
從報告中看,70后、80后人群的運動花費較高,年消費分別為2100元和2000元。但這一數字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據統計,美國在2000年的人均體育消費額就已達到約合3500元人民幣。“把散步、跑步等花費幾乎為零的運動列為日常活動的居民不在少數,分別占到總數的50.6%和33%”,侯李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