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投資為什么滯后?水務局規劃細致到什么程度?采取了怎樣的管理方式?11月6日午后,在視察了海淀與昌平的部分河道治理現場后,北京市人大代表陳芳在昌平區未來科技城召開的座談會上,三問水務相關負責人。
治河道牽涉地方利益
陳芳是北京市人大代表,也是一位從事土地一級開發多年的工程師,她在多年工作中發現,在開發建設的眾多小區中,河道設施滯后于基礎設施建設。
“水利應該屬于市政基礎建設的一部分,但是為什么水務投資滯后?北京市對河道規劃細化到什么程度?水務部門是怎樣的管理方式?”在座談會上,陳芳毫不客氣,一口氣向相關負責人提了三個問題。她還當場提出三個意見:水務局規劃可更快更詳細;目前雨污合流的現象仍然存在;北京市缺水,但雨水利用率卻不夠。
對陳芳的問題,市水務局的相關負責人回答說,“目前我們已認識到這樣的問題,也正在加強中小河道治理的部署。但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有著‘賣地跑在前,修路第二,水利最后’的順序,水務建設很少得到重視。”他說,由于河道治理牽涉到地方利益與土地利用的問題。而目前土地利用的主體在區縣,但區縣早已賣了地。此外,在決定河道設計多寬,建設多少年一遇合適時,要考慮整體流域,而不由一條河決定。
應像建地鐵一樣治水?
據悉,為節省工作周期,市級部門已將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區縣。而目前,僅有門頭溝、平谷、通州與密云等4個區縣率先完成了立項審批。不少參會人員表示,區縣河道項目審批慢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財政緊張。
一位參會人員說,河道治理困境“核心就是沒錢”。但另一位卻表達了不同意見。“錢不是問題”,他說,如果政府拿出建地鐵與公路的勁頭去建設河道,那河道治理進程將會加快。據悉,目前,海淀區已經率先嘗試將中小河道治理納入土地一級開發成本,而這也是陳芳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