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軍訓用過一次的衣服,留給下一屆貧困生使用,可以節省一筆開支;其余的拿去送給貧困地區的孩子,他們穿上后興奮得滿村跑。”北京物資學院退休教師楊洪璋說,在大學校園里有大量衣物、書本原本都可以反復利用,卻被人們忽視了。
今年78歲的楊洪璋,在北京物資學院生活了快30年。14年前,退休后的他第一次帶領學生到河北省萬全縣顧家溝小學扶貧助教,被當地艱苦的學習 條件所觸動。“沒想到在距離北京才200多公里的村子,還有孩子因為沒錢而輟學在家。”他說。回來后,他開始發動學校的師生捐款助學,還號召“一幫一”助 學扶貧。由此,楊洪璋老師開始了往返萬全縣140余次的愛心旅程。
此后,楊洪璋聯絡了北京11所高校以及中小學的朋友,發動教師和學生為貧困地區捐獻圖書。這次募捐一共收到了3萬多本課外讀物和學習用品,給萬全縣10所小學的學生們送去了來自北京的大學師生的溫暖。
“楊爺爺,謝謝您!”看到孩子們用物資學院捐贈的計算機學習時興奮的樣子,楊洪璋倍感欣慰。為萬全縣的募捐成功后,楊老師“變廢為寶”的想法更加堅定了,他決心用這個理念幫助更多貧困生解決實際問題。
2003年,他發起設立“愛心捐助站”,號召全體畢業生在離校的時候捐獻自己不再用的物品。在他的感召下,學生社團在校內收集舊衣物、廢舊物資、廢舊書本等;校園洗衣房免費清洗衣物,校園車隊義務運送;學校還提供了12個庫房、兩個集裝箱專門存放這些物資。
在“愛心捐助站”庫房內,楊洪璋抽出一本書說:“你看,雖然是回收的舊書,但其實還很新,一點也不影響使用。”在這些庫房里,存放著軍訓服、還 有學生們捐獻的衣物、棉被等物品,經過清洗整整齊齊、煥然一新。“在我們學校讀書的貧困生,4年下來可以根本不用買教材,不用買衣服,甚至連鞋都不用 買。”楊洪璋自豪地說。
“北京周邊有2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楊洪璋說,北京有100多所高校以及很多機關事業單位都存放著淘汰的、廢舊的物資,只要有人細心整理,并送到有需要的人手里,就可以變廢為寶。
“以前我們提倡艱苦樸素,一件衣服穿很多年。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衣物用品淘汰得快。但還有一些人沒有達到這個水平,還非常需要它們。對于廢舊物品,我們不要輕易丟掉,輕易報廢,或許就能解決很多實實在在的問題。”楊洪璋說,“我還會這樣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