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舉行的“一磚一瓦建北京”互動活動中,孩子們用樂高積木勾勒未來城市藍圖,體驗創意樂趣。
科技場館一向是假期里孩子們的樂園,好玩的互動體驗,有趣的科普展覽,為孩子們提供了零距離擁抱科學的機會。不過,讓有些家長略感遺憾的是,科 技場館好像有些“動力”不足, 孩子們在這里動手實驗的機會有限。記者采訪后發現,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雖然是科技場館努力的方向,但是要克服的障礙依然不少。
15個動手名額被一搶而空
今年國慶假期的10月1日至6日,除了常規的展覽外,北京自然博物館安排了一系列的“科普大餐”:科普小課堂教孩子們分辨真假化石、互動式教育 活動《回到中生代》讓觀眾與仿真恐龍近距離接觸、《賽先生》特色講解還原童年課本中曾出現過的動物的真實生存狀態和背后的動人故事……在這一系列的活動 里,只有1日上午十點安排了一場“實驗樂翻天”,孩子們可以動手獲得自己的指紋,在放大鏡的觀察下學習為自己的指紋分類,并了解警方利用指紋破案的基本知 識。
該活動采用當天預約制,進入自然博物館展廳的觀眾可以到一樓咨詢臺領取入場券。該活動的負責老師告訴記者,當天活動的15個名額很快被搶空,不少小朋友只好在活動區域之外參加旁聽。
談及如此火爆的活動為什么只安排了一場,這名老師解釋:“博物館里的人員有限,一個人常常同時要盯好幾個活動。負責這種實驗動手類活動的老師, 就完全沒有辦法再去兼顧其他的活動。而且,我們也不能完全將這種活動委托給志愿者,畢竟他們的志愿時間有限而且太過機動,培訓、配合都是問題。”
外地跟團游客行程緊顧不上
中國科技館在今年假期里,首次嘗試開放了科普實驗室,吸引了不少愛動手的小朋友。不過,工作人員向記者坦言,此次嘗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從早到晚一直有人來,但是來得不集中,有的時間段只來一個孩子,我們也得照常開講。”
為什么沒有出現預想的火爆場面?工作人員表示,一方面受場地限制,實驗室遠離主展廳,雖然已經在大廳的顯眼位置做了提醒,但是部分游客對活動的 認知度依然不高;此外,很多外地游客是跟團出游,行程比較緊張。“來科技館的游客,都想著抓緊時間把主展廳轉完。而一場二十多分鐘的實驗,顯然不在他們的 規劃之內。”
一天玩仨實驗孩子意猶未盡
而從實驗室走出來的小朋友們一個個都是收獲頗豐,興高采烈。記者探訪的當天,一位6歲的小男孩兒正在老師的指導下,聚精會神地折著紙飛機,這里 教的紙飛機可不一般:機頭、機身、尾翼,樣樣齊全,簡單的折紙外加一根塑料吸管,愣是讓紙飛機有了滑翔范兒。折疊、涂膠、拼接……一系列的程序,讓這孩子 忙得是不亦樂乎。十幾分鐘后,小男孩兒高舉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在場子里跑了起來,“比我在家里折的飛機高級多了,飛得又高又遠。”
孩子的媽媽告訴記者,平時他們就經常來逛科技館,對科學樂園已經很熟悉了。而紙飛機已經是他們母子一天之內連續參加的第三場活動了。三場下來, 孩子不僅在顯微鏡下看到了植物氣泡,還搭建了一個光線小屋,來觀察光線的傳播方式。“我們上午十點多就到科技館了,看到大廳實驗室活動的介紹,就過來瞧 瞧,沒想到,孩子上癮了。中午出去吃了點兒飯,接著又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