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北京市民在地壇公園參加“辦綠色奧運、建綠色家園”植樹活動(2005年4月2日攝)。這是一場已經持續25年的群眾運動,這是一項不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綠化事業。1981年,一場由全國各族人民積極參加的植樹造林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開展起來。這場綠化祖國的運動,其規模和影響之大,都是我國綠化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開創了我國國土綠化事業的新紀元。
這是一個讓人永遠銘記的歷史時刻:1981年12月13日,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揭開了中國綠化史上嶄新的一頁。
這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字:《決議》實施25年來,全國有104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累計植樹492億株;森林覆蓋率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現在的18.21%;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10.1%上升到31.6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從3.45平方米提高到7.39平方米……
25年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其特有的法定性、義務性、全民性在中華大地蓬勃開展,開創了我國國土綠化事業的新紀元。
領導同志率先垂范
1981年夏天,四川等地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水災,給國民經濟和人民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水災過后,鄧小平同志找到國務院副總理萬里說,最近洪災的問題涉及到林業,涉及到木材的過量砍伐,看來寧可進口一點,也要少砍一點。他同時指出,是否可建議全國人大通過一項決議,凡是有勞動能力的中國公民每人每年都要種幾棵樹,比如3—5棵,要包種包活,多種要獎,無故不履行此項義務者受罰。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了《關于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
《決議》頒布的第二年春天,鄧小平同志來到北京玉泉山,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履行自己的義務,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從這一年開始,每到春季,黨和國家的領導同志參加義務植樹成了一項固定日程。25年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帶頭參加義務植樹勞動,從未間斷。
黨和國家領導同志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對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每到植樹季節,從中央到地方,從南方到北方,從白山黑水到八桂大地,從黃河沿岸到大江南北,從國有企業到民營公司,從知名人士到中小學生,億萬群眾都滿懷熱情地做著同一件事:植樹造林,綠化祖國。
2002年春天,共和國部長在北京首次以“共建綠色家園”義務植樹活動的形式參加植樹。迄今為止,連續5年已有部級領導同志850多人次參與了這項活動,共植樹10400多株。這一年,“百名將軍”也集聚到一起植樹造林。共和國部長、百名將軍的積極參與,形成了國土綠化事業的品牌效應,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
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同志以身作則,積極投身國土綠化事業。如今,各地普遍實行領導干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推行領導干部興辦綠化點制度,一級帶著一級干,推進了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進程。25年來,全國鄉鎮級以上領導干部辦造林綠化點約25萬個,面積達9億畝。
義務植樹根植人心
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進步,廣大群眾有著一個共同的愿望: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正是順應了這個要求。綠化國土、美化家園成了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深深根植于人們心中。
每到植樹時節,從城市到鄉村,都能見到父母帶著孩子、老師帶著學生、青年人呼朋喚友走向荒山、田野、路旁、堤畔義務植樹。廠礦、機關、部隊、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也已形成慣例,自覺履行植樹義務,積極投身建設綠色家園的行動中。
25年來,義務植樹形式多樣,內容越來越豐富。人們在生日、結婚、升學、參軍等有紀念意義的日子種植紀念樹,營造紀念林,銘志于樹,寄情于林,涌現了一大批“生日林”、“結婚紀念林”、“黨員林”、“友誼林”、“公仆林”、“退伍林”等。一些單位和社會團體也組織開展了富有新意的義務植樹活動,建立了“工會林”、“三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