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如何數學教學中滲透環保知識

2009-03-26  來源:中關村環保網
[字體: ]
  生態環保已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作為教師特別是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等科目的老師,是比較容易在本學科中滲透環保的內容。而在數學教學中,老師應該怎樣滲透環保知識呢?結合實踐,我認為應做到以下3個結合。

  首先,要在教學中結合環保內容設計題型的訓練。數學老師應抓住有關的教學環節,結合教材內容,適量補充含有環保知識的習題和例題,因為在現有的教材中環保習題很有限。比如在講增長率這一知識點時,可補充這樣內容的應用題:我們東阿縣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環境,經過兩年時間,已從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5000噸下降到2008年的2606噸,問這兩年污水處理的百分率是多少?通過類似的應用題訓練,能使學生既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又加深了對環境保護的理解。

  其次,應結合實踐操作。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幾何等知識都是通過對學具和教具的操作來形成表象,從而進一步理解應用的。因此,教師應多讓學生動手操作,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也可以借此對其進行環境教育。

  例如,在初三幾何《圓柱和圓錐》這一節中,我讓學生每人動手用廢紙制作一個圓柱體和圓錐體。在課堂上,通過這些模型,我簡明扼要地把它們的側面展開圖、旋轉圖形、軸截面等內容講清楚。講完課后,我就會問學生,路邊的垃圾桶都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垃圾桶要做成圓柱體,而不做成圓錐體、正方體或長方體呢?這個問題引得學生們饒有興趣地討論,有的學生雖然知道圓柱體相對于其他體來說容積最大,但不知道為什么。這時老師就從數學、物理的角度向學生解釋為什么圓柱體容積最大,并且引申出其道理:用圓柱體作垃圾桶,能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要節約資源,不浪費水電,不使用一次性飯盒、筷子,充分利用可回收資源……最后,我還會讓同學們把自己制作的圓柱體用透明膠固定在桌子旁邊,當作小型垃圾桶,這樣就不會亂扔垃圾了。

  再次,應在數學教學中結合課外活動,向學生們灌輸環保的知識。很多老師認為數學課很難開展課外活動,其實不然。在許多章節都可以通過課外活動來開展環境教學。如,初三代數第十四章《統計初步》,在完成本章教學后,老師可安排4人一組完成實習作業:估計一次性筷子的用量。老師讓同學們走出課堂,從本鎮幾十間高、中、低檔飯店中抽取10家作樣本,得到這些飯店每天消耗一次性筷子的數量,并解決下列問題:第一,通過對樣本的計算,估計這個縣一年消耗一次性筷子數量是多少?第二,若生產一套中小學生桌椅需木材0.07立方米,求全縣這年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木材可以生產多少套學生桌椅?第三,如何利用統計知識統計出我們這個城市一年使用一次性筷子所消耗的木材量。這個實習作業,貼近了學生生活。學生通過調查計算,不得不驚嘆原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浪費了許多資源,環境保護不是掛在嘴邊上說說的事,而是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