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中國減排承諾賬單:每個家庭一年多付64美元

2009-12-04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體: ]
中國減排賬單:每個家庭一年多付64美元

  中國將為5天前作出的碳減排承諾支付多大的成本?

  由前中國氣候談判代表鄒驥率領的團隊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如果在2020年時達到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45%的目標,則今后10年每年需要為此新增300億美元的投資,相當于每個中國家庭每年要多負擔64美元。

  這是鄒驥團隊5天來最新進行的一項計算。中國于11月25日向世界宣布旨在應對氣候變暖的減排計劃表,承諾到2020年時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比2005年降低40%到45%。

  “如果把新的承諾將造成的潛在的宏觀經濟損失、特定行業的失業以及提高貧困和弱勢群體的生存成本等計算在內,則中國需付出的代價更為巨大。”12月1日,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的鄒驥對本報記者說。

  中國的承諾公布后,一些國外機構稱,這一目標“只相當于‘十一五’時期的基準線”。鄒驥對此觀點予以反駁。他計劃在下周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公布他的上述研究成果。

  對于鄒驥所指出的新增減排成本,國家發改委人士的看法略有不同。

  “要實現我國承諾的目標,國家需要新增多少投資,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靜態數字。”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研究室主任姜克雋12月1日對本報記者說,“投資的數字不是固定的,由于價格因素,實際投資只能是動態的。”

  “在基準線上已經代價沉重”

  鄒驥及其團隊完成的這份題為《關于中國未來低碳發展路徑和技術選擇的情景研究》的研究報告,計算了中國2020年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分別比2005年下降33%、40%、45%或50%時將要發生的情形。

  根據報告計算,2005年中國共排放溫室氣體56億噸。如果到2020年時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削減33%,則2020年中國將排放109億噸二氧化碳。

  “如果目標是33%,那么我們只需要延用現有的措施就可以了”,鄒驥解釋說,“但即便是在這樣一個基準線上,中國付出的代價也極為巨大。”

  關于這一點,一位不愿具名的氣候談判專家告訴本報記者,“為達到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十一五’期間,中國需要關停5000萬千瓦的小火電,頭三年已經關停了3000多萬千瓦,這已經造成數十萬人的失業”。

  “中國在‘十一五’期間的行動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節能減排行動,用艱苦卓絕來形容都不為過”,姜克雋對此總結說。

  根據鄒驥的研究,當減排目標設定為“下降40%”時,則相當于比33%目標多減排14億噸二氧化碳,新增成本還不明顯。

  而當減排目標提升到40%以上區間時,減排成本開始飛速上揚——這是一個成本劇增的臨界點。

  “每個家庭多負擔64美元”

  鄒驥團隊的研究表明,當減排目標設定為“下降45%”時,則相比33%的減排目標要多減排22億噸二氧化碳,每減排一噸碳的成本上升到14美元,每年增量減排成本為300億美元,約占當年中國GDP的0.4%,相當于全國每戶居民每年要多負擔64美元。鑒于一部分發達國家輿論認為中國所承諾的減排幅度“仍然不夠”、“即便下降50%也是低”的觀點,鄒驥團隊又計算了減排目標為“下降50%”時的情形。

  研究表明,在“下降50%”目標下,2020年中國共排放80億噸二氧化碳,相比33%的減排目標要多減排29億噸。此時,每噸碳的減排成本上升到了27美元,每年增量減排成本達到860億美元,約占當年GDP的1.2%,相當于每個中國家庭每年要多負擔166美元。

  對于鄒驥團隊上述研究數據,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的劉濱副教授不予置評。劉濱團隊接到了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國家課題。“我們的報告也按照不同情景假設了中國為不同減排的目標而付出的代價,但是因為課題是政府委托,無法透露相關數據。”她說。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的一名官員也對上述數據不予置評。

  此前,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發布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測算,如果中國要發展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經濟,則每年需增加額外投資1萬億元人民幣。

  “減少碳排放,不僅僅在于節能投資方面,比如如果增加核能和水能等清潔能源比重,那么同樣可以達到碳排放的效果。不同的側重會導致實際的投資情況不一樣。”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楊富強認為。

  “對排放權要寸土必爭”

  要實現如此艱巨的減排目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