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農村“廁所革命”提高中國農民健康水平

2011-07-15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7月11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那隆鎮江東村,村民傅偉佳像往常一樣,從自家門前的水溝中舀起一種特殊的“肥料”來澆灌田里的蔬菜。這種特殊的肥料其實是來自傅偉佳家里廁所化糞池中經過處理的糞液,完全無蠅蛆、無臭味,而且十分清澈,如同河水。

  “在經過埋在地下的三格式化糞池的處理之后,無臭、無蠅蛆的糞液才流出糞池。這些完全不含寄生蟲卵的糞液就是我們農家最好的肥料。”傅偉佳說。

  中國從2005年開始實施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補助、農戶同時自籌部分經費的農村改廁項目。這一項目覆蓋全國的農村家庭,使中國的農村廁所經歷了一場“廁所革命”,讓中國越來越多的農村廁所告別過去的臟亂差狀態,成為如廁環境幽雅、排放糞液干凈的無害化衛生廁所。

  傅偉佳所在的江東村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西部偏遠山村。因為廣西屬亞熱帶氣候,全年平均氣溫高、濕度大、水資源表淺豐富,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水文條件,為蚊蠅鼠蟑螂等病媒生物快速生長繁殖創造了天然溫床,長期以來是全國腸道感染病、寄生蟲病高發、多發地區。新中國成立以前,傷寒、副傷寒、細菌性痢疾、甲肝等腸道傳染病曾經奪去了許多人的健康甚至性命。

  “一個無害化的衛生廁所可以改變一個農村家庭所有成員的身體健康。”廣西壯族自治區疾控中心環境衛生與地方病防控所副所長鐘格梅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農村,由于廁所條件簡陋,人的糞便往往不經處理就直接被存放在露天的地方,或者直接淋到菜地成為蔬菜的肥料。后果是,農村廁所往往蚊蠅滿天飛,而沒有被消滅的寄生蟲卵又通過蔬菜回到人們的體內,導致腸道疾病的發生。”

  在靈山縣平山鎮漢洞村,68歲的老人譚照說:“過去,村里不少農戶的廁所往往與豬圈相連,非常簡陋。廁所建在黑暗低矮的茅草房里,沒有固定的蹲廁位,有時只是用一個大缸裝糞便,用兩根木棍代替腳踏板,勉強站立。走進廁所,往往也是蛆蠅漫天,臭味難聞,蚊蟲叮得滿身包。在城市長大的小孩、回老家過春節的年輕人,寧愿憋著也不愿上廁所。”

  目前,在中國各級政府的努力下,加上中國農村經濟條件和衛生防病意識的逐步增強,遍及全國的農村改廁項目已經改變了譚照老人對過去農村廁所的印象。在譚照老人的家里,共獲得國家和廣西財政支持的500元物資和現金,加上自籌資金,已經用上了改造后的無害化衛生廁所。

  “現在我們的農村廁所,不僅僅是如廁環境干凈整潔的衛生廁所。在政府的引導下,農戶們開始逐步采用科學的糞便處理方式,建設了可以降解寄生蟲卵的無害化衛生廁所,從而達到了防病的效果。”廣西愛衛辦農村改廁項目主管李明江說。

  改造后的農村廁所,有墻壁、有屋頂、有便池、有封閉式的化糞池,沒有寄生蟲卵、蠅蛆、臭味。在2011年初剛剛完成廁所改造的譚照說:“我現在知道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想不到這個廁所的作用這么大,改變了我的生活質量,也為我的家人帶來了健康。”

  一個衛生廁所,改變了中國普通農民的生活。隨著改廁健康教育和衛生常識不斷深入項目地區和農戶家庭,越來越多村民衛生意識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了飯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衛生習慣,項目村村民衛生行為與生活習慣的形成率明顯高于非項目村村民。

  此外,中國農村村民腸道傳染病發病率逐年下降。以廣西為例,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疾控中心統計數據表明,2010年廣西的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及其他感染性腹瀉病發病率較2005年分別下降14.09、2.75和3.18個百分點。

  目前,在中國,農村改廁項目已經被列入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項目。截至2010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67.39%。按照中國政府向世界承諾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到2015年中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要達到75%。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