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5日裁定中國限制9種原材料出口違規,歐美輿論一片歡呼。在歐美及日本等要求中國擴大稀土出口之際,世貿的裁決令它們備受鼓舞。“應當對獨善的中國給予嚴厲的懲罰”,日本有媒體以此為口號,要求政府在稀土問題上起訴中國。歐盟表態稱,將利用這一裁決來說服中國停止對稀土出口的限制。很多中國人感到委屈:西方限制對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出口,我們認了;澳大利亞等國的礦石壟斷企業借中國需求大漲價,我們也認了。我們不想像賣白菜一樣賣我們自己的珍貴資源,為什么就不行呢?當今世界的經濟和政治游戲規則,就是這樣不公和驚險。中國是這場稀土爭奪和保衛戰中的一支孤軍,而世貿正悄悄站到稀土的購買者一邊,中國最終失利的可能性較大。中國該怎么辦呢?中國商務部研究所的梅新育7日對《環球時報》說,有一位中國元帥曾經說過,抗戰勝利的最重要經驗是“熬”。他認為,對于現在的貿易爭端,中國的策略也應如此。
西方要乘勝追擊
世貿裁定中國限制9種原材料出口違規一事在西方引起勝利的歡呼。德國《每日鏡報》以“中國必須共享資源”為題稱,這是歐美制造商和工人的重大勝利。德國電視1臺7日以“中國的出口限制是非法的”為題說,中國可以提出上訴,但結果不是中國說了算,中國必須減少其出口限制,否則將面臨制裁。
一些媒體開始關注美歐的乘勝追擊。據路透社報道,歐盟貿易委員德古特對這一裁定表示祝賀,并表示歐盟將利用世貿的裁決來說服中國停止對稀土出口的限制,他說:“這項裁決的重要性在于它為將來定下規矩,而且成為與每個國家討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悉尼先驅晨報》稱,盡管此次案件中不涉及稀土產品,但這一裁定結果會鼓勵美國和歐盟在中國限制稀土上“故伎重施”,就中國稀土出口配額提起訴訟。美國《華爾街日報》說,這次的訴訟與其說是貿易議題,不如說是政治議題,它重要的意義是為在稀土問題上起訴中國提供先例。
去年中日發生撞船事件時,曾鬧出“中國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風波,此次世貿的裁決很能調動日本的“情緒”。《產經新聞》7日發表題為“中國違反世貿規定,為何日本不起訴中國稀土規定”的評論文章。文章聲稱,“中國從2001年加入世貿以來,一直缺乏遵守國際規則姿態,貿易紛爭不斷產生”、“中國一邊依賴外貿維持高速經濟增長,一邊無視國際規則,招致了國際上的批判”。現在,以此為契機,日本也應當向世貿提起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起訴。日本要丟棄一直以來的軟弱態度,對中國“獨善”(只顧自己)的表現給予嚴厲的懲罰。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7日以“世貿把中國釘在恥辱柱上”為題報道說,中國的聲譽已經不是最好,現在再次遭到損壞。一次又一次,中國成為歐美指責的對象,稱它不遵守國際游戲規則,一會兒是專利權,一會兒又是傾銷。現在輪到稀土,歐美覺得不公平——這種世界最熱門的商品應該屬于世界。報道稱,各類稀土案件已被看作中國在政治舞臺上與其他勢力較量的標志。
美國報紙The Record倒是替中國說了公道話。該報的評論稱,世貿的裁定有著令人不安的含義,中國對戰略資源的出口通過配額限制進行有選擇的控制,這是任何一個謹慎、負責任的政府所該做的事情。評論說,世貿的裁定或許是美國和歐盟工人的一大勝利,但卻有違常識;就世界范圍內對戰略資源進行合理管理和保護而言,這是個巨大損失。
中國稀土為何成西方心腹大患
稀土最近一兩年在美歐和日本媒體上幾乎成了“心腹大患”,每一個可能打擊“中國對稀土壟斷”的消息都能獲得大量歡呼。最新一個是,前幾天日本科學家高調宣布在太平洋海底發現大量稀土,日本認為,這是在稀土供應上“制衡”中國的重要發現。日本《每日新聞》7日題為“稀土紛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的社論說,日本以及各國在說服中國“遵循國際規則”的同時,也要盡量減少在稀土上對中國的依賴。日本科學家在太平洋海底發現了富含稀土的礦床,雖然開采上的技術困難可以想象,但是據說很有希望,作為發現國的日本自然應當主導這項資源的開發。
然而,這一消息在世貿裁決不利于中國之后,對世界媒體就變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日本開采海底稀土可能只是白日說夢”,路透社報道用大標題不客氣地評論日本的意圖。報道援引分析師的話說,“開采海底稀土資源可能需耗時數十年,資金投入巨大,目前看大概只是一場白日夢”。有的分析師還說:“‘饑不擇食’是我首先想到的詞。這種事適合新聞炒作。”
法國《回聲報》的文章稱,短短幾天內,先是日本迫不及待地公布在深海發現稀土資源的“大好消息”,繼而是各國對世貿組織關于中國資源出口的裁定歡呼雀躍,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稀土的重要戰略價值。但日本的發現只具有象征意義,世貿的裁決才是各方真正關注的焦點。
今年3月,澳大利亞公司Lynas將在馬來西亞建設大型精煉廠提煉稀土的消息一傳出,立即有媒體歡呼,稱這個可以滿足全球1/3的稀土需求的大廠將“終結中國在稀土出口領域的壟斷地位”。
但最近Lynas公司爆出的最多新聞是,新廠在馬來西亞遭到環保組織的抗議和政府的質疑,投產計劃被迫推遲。
西方為何對中國在稀土方面的動向如此警惕?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文章分析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近10年,當初的中國從外部輸入“全球秩序”,接受主要由美國設計的既有規則和制度。如今中國成為世界三大巨頭之一,已經開始輸出“全球秩序”,而減少稀土出口配額的決定,就是中國為改變國際貿易條件進行的公開嘗試。
中國的“稀土之災”
在外電報道中,中國是一個“破壞全球貿易秩序的壞人”。英國廣播公司說:“中國限制出口導致稀土價格大幅度上漲,擾亂了全球稀土供應,引起中國貿易伙伴極大不滿。”英國《金融時報》也抱怨說:“目前中國大舉囤積稀土的行為令人擔心全球供應,中國稀土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90%以上。”
這些報道故意忽略的事實是:中國現在是以31%的儲量提供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供應。對中國而言,這種局面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上世紀70年代之前,中國稀土占全球總儲量的比例還超過90%,到了1996年,這一比例就下降到43%,2009年則進一步下降到31%。
“亞洲記者網”題為“中國稀土之災”的文章稱,中國減少稀土出口配額之后,世界大多數媒體僅關注該政策的戰略性,卻忽視了稀土開采給中國帶來的“災難”。
“中國不能犧牲自己環境和子孫后代去為別國造福”。商務部研究所專家梅新育7日告訴《環球時報》。他承認,中國在這次爭端中終裁失利、或大部分失利的可能性較大,但中國已經沒有退路,只能尋找其它辦法。
加拿大通訊社預測,由于中國近來在稀土資源保護方面態度堅決,且此事關系中國戰略利益,盡管世貿對中國諸如“環保需要”等辯詞不予采納,但預計中國會提出上訴,并考慮采用其它應對措施,歐美等國希望借此迅速促使中國恢復原有稀土出口量的努力未必能奏效。
實際上,中國很多問題的根子出在國內。美國彭博社援引世貿上訴受理委員會前主席的話說,中國要想在世貿捍衛自己的稀土出口限制政策可能會很困難,因為中國在限制稀土出口的同時,卻未對國內生產商使用稀土實施什么限制,只有對國內的稀土生產和消費采取同樣的限制措施,中國所謂限制稀土出口是為了保護環境的說法才站得住腳。
中國商務部官員6日表示,中國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世貿規則進一步完善稀土出口管理。這被視為是對世貿裁決的一種回應。德國《金融時報》7日以“中國承諾新稀土政策”為題報道說,雖然中國人都覺得歐美在強行干涉自己的事務,但是在世貿的壓力下,北京打算改革。
“憑什么發達國家高科技產品可以限制出口,我們的稀土不可以限制出口!”“為什么我們重要的戰略資源非要以白菜價賣給國外?”“稀土是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有著經濟主權,外國又憑什么來說三道四”……中國人提到西方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指責時有很多牢騷。德國《明鏡》周刊7日說,美國和歐盟正在慶祝這個偉大的成功,但中國卻感到委屈,他們認為沒有人可以強迫他們出口。
但世貿的裁決顯然是貿易規則之下的決定。梅新育介紹說,中國的出口問題充分體現了世貿組織的缺陷,在“入世熱”中,我們把世貿組織美化、神化得太過火了,現在需要矯正自己的認識。世貿組織本身就有缺陷,我們入世時又接受了一些不平等條款,這種缺陷就放大了。我們入世時承諾的某些不平等條件副作用正在逐漸暴露。
梅新育說,此次失利連同以前遭遇的類似問題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即爭取修訂中國入世議定書中的不平等條款,讓中國名副其實享受世貿組織成員的全部權利,掃清中國產業和對外經貿自主發展中的隱患“地雷”。
他說,要達到這一目標除了商業性的,還有政治性的困難,因為現在大國會千方百計阻礙新興大國崛起,特別是它認為對自己威脅大的新興者。中國有位元帥曾對來訪的外國軍事代表團說過,抗戰勝利的最重要經驗就是“熬”,現在在解決貿易爭端問題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