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新增三座博物館
今年上半年,本市博物館家族中,又添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房山地質公園博物館、中國消防博物館3個“新丁”,博物館數量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英國的倫敦。
據統計,北京地區共有注冊博物館159家,其中包括市屬、區屬以及國家級、民辦、行業博物館等。北京市文物局負責人介紹,從全國范圍來看,北京地區的博物館勝在“博”,門類齊全,在質量和規模上都名列前茅。
“博”,首先指“大”。今年上半年,歷時4年改擴建、耗資25億元精心打造出的新國博,一躍成為全球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并免費向公眾開放。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李可染藝術展、黃胄藝術展等展覽接踵開幕,一件件國寶級文物,講述悠悠中華文明,獻給觀眾精彩的“文化饕餮”。
“博”,還體現在“廣”。北京各大博物館每年平均舉辦400項展覽,幾乎每周都有新展覽亮相。以首都博物館為例,除了11個常規陳列展外,最近3個月內共有4個風格各異的新展覽亮相。其中,既有體現了傳統文化工藝精髓的《物得其宜——黃花梨文化展》,也有勾勒出明代萬歷年間全景式社會畫面的《回望大明——走進萬歷朝展》;還有紀念中國共產黨建立90周年特別舉辦的《天安門的故事——天安門百年影像回顧展》和《奔向光明——中國共產黨北京革命足跡展》。
不僅大博物館紅火,小博物館也辦得有聲有色,有些私人博物館干脆扎堆兒進村。
在朝陽區高碑店村,就有一條博物館街。其實,這條大街原本叫文化新大街,從2005年就開始籌劃。當年村里要籌建第一家科舉匾額博物館,一位老村民甚至開玩笑說:“博物館可是洋玩意兒,都是建在城里的,村子里能辦成?我可不信。”
2006年,科舉匾額博物館在議論聲中開張了。3000平方米的院落內收藏了500余方明清科舉匾。村里人不僅自己長了見識,還驚喜地發現,博物館吸引了眾多外地游客慕名前來參觀。
之后,村里每年平均開一家博物館。如今,村民不出村,溜達著就可以飽覽中華悠久歷史文明——古樂器博物館的數百件古代樂器能合奏出優美樂章;陳列在古家具博物館中的是全國各地的精品家具;幾千個手爐和腳爐在暖爐博物館次第排開;村史博物館里的石磨、鐮刀和犁則給村民增添了幾分親切。
村里的客人停留時間也越來越長。在科舉匾額博物館的留言簿上,寫滿了各國文字。一位中學生留言說:“真沒想到,村里也有這么好的博物館”,一位來自美國的游客寫上了大大的“神奇”……博物館建設帶動了高碑店村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單純的家具銷售鏈擴展成集家具銷售、餐飲、旅游、民俗接待等為一體的多元化格局。據初步預算,高碑店村每年僅文化創意產業收入就高達億元。
如今,北京的一座座博物館,就像是一本本不同類別的史籍,展示并記錄著這座城市的變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