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應多關注本土核心技術

2011-10-25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西方技術一直是“先進”的代名詞,在環境治理領域更是彌漫著這樣的崇拜,我們習慣于談論西方是怎么治理的,習慣于接受西方的治理技術和思路,但對本土的東西反而橫挑鼻子豎挑眼。這某種程度上也導致純粹的本土企業非要取個洋名偽裝一下,或者明明是自有技術,非說是對國外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造。其實,這種舉動多少也有些苦衷,希望得到一個更能被社會接受的名頭,無可厚非,就像“竹均”這名字還是有些鄉土氣,改成陳白露后就能紅遍上海灘了。

但這樣的局面非要一直持續下去嗎?外來的和尚真的能念好咱這兒的經嗎?事實上,從中國環保市場開始發育到今天的蓬勃發展,雖然很多有賴于國外技術,但國外技術在中國也碰到很多問題,最重要的是不符合中國國情、價格昂貴。

比如,西方的垃圾處理技術就搞不定中國的垃圾,因為沒有實現垃圾分類,中國的垃圾普遍熱值低、水分大,所以不論是填埋還是焚燒,都碰到了很多問題。上海世博會前曾有個國家喜孜孜地跑到中國推薦小區使用的垃圾密閉運輸系統,媒體也充滿希望地報道,仿佛有了這個系統,困擾中國人的垃圾圍城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筆者當時就生狐疑,倒不是自己比那些“天真”的記者更老道,實在是這么昂貴的使用成本,到底由誰支付?當中國人還在為交多少垃圾費斤斤計較時,哪個小區又能主動安裝這種全密閉系統呢?這個問題搞不清,多好的東西最后都是一堆廢鐵。事實也是如此,那套系統的所謂推廣終究胎死腹中。

事實上,國外的技術昂貴、不符合中國國情,是普遍反映,這種理由在垃圾滲濾液處理等許多領域也都司空慣見。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目前遇到的環境挑戰要嚴重于任何一個國家,所以對環境技術的需求也復雜于任何一個國家。

中國的環境問題的確不是國外企業能夠一網打盡的,一段時間以來,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在不同場合都提出了這一問題:“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目前我國基本上復制歐美模式。值得思考的是,這種模式能不能有效解決我國的問題,是不是可持續的?”

陳吉寧的憂慮來自于現實,與發達國家的發展階段相比,我國目前面臨的城市化、工業化雙重壓力是歐美國家都不曾經歷過的;我們遭遇的不少治污難題也是西方企業沒有碰到過的。所以,如此復雜的、復合式、壓縮式的環境問題,需要我們自己找方案找出路。

另一個現實問題是,雖然主流觀點一直迷信“舶來品”,認為國外技術就是先進的,但現實往往給業界沉重的打擊。比如,在垃圾滲濾液領域,國外技術事實上已經全軍覆沒,而這種問題在水污染治理領域、脫硫領域等也不乏相關案例。

為什么會這樣呢?以前中國的環保產業剛起步,自然需要向國外學習,但現在中國的環境問題是復合式、壓縮式的,所以國外的工藝也解決不了。有些成熟的企業家已經趨于冷靜和成熟,他們在呼吁,不要以為國外工藝就一定好,歐美環保公司的技術基本都是幾十年前的傳統技術,他們的國家已經將污染產業轉移出去,而中國如今面臨的是“日新月異”的污染問題,他們欠缺中國這樣的“練兵場”,所以技術就很難進步了。

所以,請大家多關注中國本土的核心技術吧。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