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5日),由中國科協帶隊的一個采集小組來到北京朝陽醫院,他們此行的目的是采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控煙之父”、92歲的翁心植院士的學術成長資料。
這標志著,在京首批52位老科學家的資料采集工程正式啟動。為此,北京市科協已經組建了52個采集小組。
首批確定52位在京老科學家
老科學家是我國科技發展歷史的“活檔案”,他們的學術成長本身就是新中國科技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老科學家成長資料的搶救行動始于2009年,當時中國科協向國務院報送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歷史資料亟待搶救》建議受到高度重視。2010年,采集工程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中國科協確定由北京市科協承擔北京地區老科學家的資料采集工作。北京科技咨詢中心負責具體實施。
市科協副主席周立軍介紹,今年年初,經過對北京地區符合條件的院士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確定了翁心植等首批52位院士,這些院士年齡基本都在85歲以上。
本市已經組建了52個采集小組。目前,北京市科協負責管理的52個采集小組已全部啟動,首批經費撥付到位。
女兒代述父親成長經歷
“我父親1919年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從小立志從醫,求學時正值抗日戰爭,更堅定了他從醫理想。他今年92歲高齡,行醫65年。他曾經說過:作為一名醫生,醫術是關鍵的,醫德是首要的……”昨天下午,在朝陽醫院,由于翁心植院士身體不適,他的女兒向采集小組介紹了父親的成長經歷。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翁心植院士是我國內科、呼吸病學著名專家,發現和診斷了國內首例高雪病,在國內第一個總結了白塞病的內科臨床表現,被稱為“中國控煙之父”,先后在北京人民醫院、友誼醫院、朝陽醫院等從醫。
此次信息采集的內容包括口述資料、傳記、證書、信件、手稿、著作等實物資料,還有他參加各種學術和社會活動、家庭生活中重要的照片、錄音帶、錄像帶等音像資料。據悉,采集一位老科學家的完整信息約需一年左右的時間。
朝陽醫院院長封國生表示,希望通過采集工程能將翁老的學術資料進行完整的整理和保存,把翁老畢生學術研究的精髓、科學思想、經驗感悟等傳承下來,為后人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
資料存于北京理工大學
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國范圍內,將用3年時間完成約300名老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采集整理工作。目前全國已經啟動了150多個采集小組,近期將推出一批優秀調研報告。
北京市科協負責人表示,北京將每兩年啟動一批老院士的資料采集工作。
這些寶貴的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完成后,將存放于北京理工大學館藏基地。目前已經委托北理工圖書館建設館藏基地,對采集到的文字、聲音和圖像資料歸檔儲存,建立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檔案數據庫,設立老科學家音像、實物資料展區,進行數字化整理儲存和二次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