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高雅藝術如何惠及大眾?--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調查

2011-11-22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高雅藝術如何惠及大眾?——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調查

    國家大劇院自2007年12月正式運營以來,以每年近900場商業演出、90余萬人次觀演的巨大吞吐量,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極具影響的演出運營機構。與此同時,國家大劇院秉承“人民性”的宗旨理念,堅持對公眾進行持續、高品位的藝術普及教育,不僅培養未來觀眾,更以藝術反哺大眾。

    不少專家認為,國家大劇院堅持“滴灌工程”對大眾進行藝術普及教育的實踐,對于拉近普通觀眾與高雅藝術的距離,確保公眾的文化權益,同時讓高雅藝術真正得到有效傳播,有很多有益啟示。

    “高品位”的藝術普及

    以專業性強、系統程度高、形式豐富生動的藝術普及教育活動和演出,豐富公眾的文化藝術生活,是國家大劇院開展藝術普及教育工作的初衷。經過三年多的運營,“周末音樂會”“經典藝術講堂”“走進唱片里的世界”“大師面對面”等一批品牌欄目日益成熟,“青少年藝術周”“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展演周”等活動也讓公眾全年均有機會走近藝術,欣賞藝術。

    截至2011年9月底,國家大劇院共舉辦藝術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動4000多場,累計參與公眾超過160萬人次;260多萬人次的游客在國家大劇院觀看各類主題藝術展覽、欣賞公共空間演出,接受藝術熏陶。

    “普及并非湊合,普及也要確保高品位。”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表示,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級表演藝術中心,以高品質的普及演出和活動回饋廣大公眾是確保“人民性”宗旨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則。

    三年多來,國家大劇院積聚了近400位專業水準高、熱心公益普及事業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共同推動藝術普及事業。僅“周末音樂會”一個欄目,就有40多個國內外專業藝術團體及演奏家、19位知名指揮家傾力參與,包括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羅馬交響樂團、香港交響樂團等一線團體。陳佐湟、譚利華、李心草等知名指揮家,以及蔡崇力、周廣仁、鮑蕙蕎等演奏家紛紛加盟。

    低票價凝聚“鐵桿粉絲”

    以“周末音樂會”為代表的一系列普及活動品牌日益深入人心,并凝聚了一批鐵桿粉絲。目前,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活動和演出的品牌欄目上座率均保持在95%以上,會員數量穩定增加。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第四設計所的設計師趙亮堪稱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活動的鐵桿粉絲,近兩年來聽了近500場講座。他說:“大劇院是我的精神家園。”職業畫家魏丹駒每周一定有兩天呆在國家大劇院,在他看來,這里呈現著“大氣象”:普通老百姓可以觸摸最高藝術殿堂;藝術愛好者和青年藝術家可以互相交流學習;大師們可以通過思想的碰撞促成藝術的升華。

    “立院之初,我們就有一個響亮口號,那就是讓更多的人走進大劇院、了解大劇院、享用大劇院。”在陳平看來,高品質的活動和演出,如果不能為公眾觸及和享用,“人民性”就是一紙空談。三年多來,國家大劇院堅持每年投入2000萬元資金,確保藝術普及工作持續開展。“這2000萬元,很大一部分是我們演出運營的收入,另外一部分來自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

    正因為如此,公眾參與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演出和活動的門檻很低,甚至很多活動都可以免費參加。“周周都有音樂會,場場都是低票價”的“周末音樂會”票價40元/人,會員購票僅需10元/人。

    與此同時,國家大劇院定期組織音樂教師、大學生、京郊山區學生、農民工子弟、殘障兒童免費觀演已超過2萬人次。與首都文明辦聯合主辦的“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市民高雅藝術殿堂文明行”主題活動,已組織近15萬市民觀看演出、參與活動。通過“藝術普及進社區”、網絡藝術行等多種渠道惠及百萬市民。

    讓更多人分享 藝術才有未來

    一項不被關注的事業是沒有前途的。國家大劇院管理者深知,藝術精品不應該是深巷中的美酒,只有與更多的公眾分享,藝術才有未來。為此,國家大劇院打破劇院“圍墻”,與大眾傳播媒體和新興媒體聯手,傳播高雅藝術。

    三年多來,國家大劇院官方網站聯合多家網站,對180多場活動進行了直播或錄播;與鳳凰衛視、北京音樂廣播等媒體合作常年呈現藝術普及專題節目;每年的“漫步經典”系列音樂會、中秋音樂會等重大演出,國家大劇院都在北京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市多個戶外大屏同步直播。

    今年,國家大劇院繼續加大藝術傳播力度,由等觀眾上門到送藝術到公眾身邊:發行“歌劇VIP暢音卡”,通過特惠票價培養歌劇觀眾;在官方網站推出古典音樂頻道,打造屬于公眾的免費的網絡藝術殿堂;策劃出版《國家大劇院音樂講堂》叢書,拓寬藝術普及覆蓋面。

    很多知名藝術家和觀眾都感受到了國家大劇院的變化:觀眾越來越專業,觀演環境越來越好。陳平說:“大劇院著力藝術普及與觀眾培養的‘滴灌工程’已顯成效,有觀眾、有市場,藝術才有發展和未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