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鞠躬盡瘁中國心--追記戰略型科學家江上舟

2012-01-01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跨越多個領域,他一生致力于推動自主創新產業發展。患癌癥十年,他一直堅持工作,為推動上海以及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重大科研專項和戰略產業布局鞠躬盡瘁。

    2011年6月24日,在上海瑞金醫院的一間病房,他的生命在64歲戛然而止。數個月來,在人們的回憶中,這位戰略型科學家的人生輪廓漸漸清晰。他就是原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

    為國謀利的“產業推手” 

    從集成電路到電動汽車、大飛機,他涉獵多個前沿領域,力推自主創新,被人稱為“產業推手”。

    “他不僅是要引進一個產業,更讓其產生更大的推動效果。如大飛機,不僅帶動了高端制造業的發展,還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繁榮。”和江上舟共事多年的科技部部長萬鋼說,“江上舟主張的自主創新,不僅是技術,更是產業發展。”

    江上舟創造了世界最快建芯片廠的紀錄,實現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零”的突破。2000年8月1日,中芯國際在上海張江打下第一根樁,自此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飛速發展。到2004年,僅上海一地,就已匯聚6條8英寸200毫米集成電路生產線。10年前,上海集成電路銷售額約50億元,而今已達539億元,占全國的37%。

    他力主在浦東建設面積22平方公里的張江微電子開發區,僅“十五”期間,張江開發區便引資100億美元,建設了10條8英寸至12英寸的集成電路生產線,芯片產業迅速形成規模。與此同時,北京、武漢、深圳等工業重鎮也先后介入芯片制造業。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集成電路的進口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長,去年進口達到1480億美元。如果沒有10多年來江上舟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奔走呼吁,今天進口額這個數字可能更驚人。

    他提出了“以產品制造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觀點。他說:“100項技術出不了一個產品,但是,通過一個大飛機產品完全可以帶動100項技術。”在他和許多專家共同努力下,大飛機項目被列入國家重大專項。

    進行大飛機項目論證時,一些人認為這個項目不適合中國。眾多爭議給江上舟帶來了很大壓力。他對助手何志慶說:“如果我們提出的是正確的建議,對國家也算有了交代。但如果搞錯了,就成了歷史的罪人。”盡管壓力很大,他仍不懈地堅持著。如今大飛機項目在上海全面展開,運轉順利

    江上舟曾擔任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重大專項組組長。由他主持篩選的國家第一批重大專項逾16項,包括大飛機項目、探月工程等;由他主持篩選的上海第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縱橫海內的前瞻者 

    江上舟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回國的留學生,他197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無線電系。1979年至1987年赴瑞士聯邦蘇黎世理工學院學習。上世紀70年代曾在西部基層工作的經歷,讓他切身體會到了國家發展的需要。與一般留學生埋頭專業不同,他利用在國外學習的機會,不僅學習了專業,還廣泛涉獵產業、經濟等方面的先進經驗與理念,并把它們帶回國內。

    回國后他歷任三亞市副市長、上海市經委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決策咨詢委員會專職委員、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重大專項組組長等職。

    從1998年開始,時任上海市經委副主任的江上舟為集成電路奔走呼吁。那一年他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上海要大力發展IC(芯片)產業。2001年在科技部組織的一次討論會上,時任上海市經委副主任的江上舟力主做光刻機。這給時任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戴國強留下深刻印象:“他是個重視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有戰略眼光,向前看的人。”

    “他從來都是十年磨一劍,把眼光放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的發展。對事情的發展態勢作出判斷,需要深厚的功底。”萬鋼說。

    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主任許倞回憶說,2001年4月,美國能源基金會和歐盟在意大利召開一個關于汽車排放的研討會。會上,一位中國官員對國際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他就是江上舟。

    腳踏實地的實干家 

    談到相交往事,萬鋼用“敬重”一詞來形容。他說:”江上舟為人,從來不考慮個人,他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事業上,樂此不疲。”

    江上舟對工作要求十分嚴格。據秘書陳筱琳回憶,江上舟寫的報告從沒有大話空話,極為慎重:既要有科學依據,又要有政策建議,既有技術含量,還要淺顯易懂,篇幅還不能長。江上舟曾規定,重大決策咨詢項目建議一定要在500字之內,最多2頁篇幅要講清楚問題。為了一份3分鐘的材料——《上大飛機宜早不宜遲》,他前后竟然寫了整整一個多月。

    患癌癥的十年間,他仍堅持為推動上海以及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重大科研專項和戰略產業布局工作。作為一個戰略型科學家,他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在飛機上,他往往都是在看書、看雜志。

    萬鋼最后一次見到江上舟是在2010年5月,地點在上海的瑞金醫院。萬鋼說:“我們談的仍然是工作。他告訴我一些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判斷。多年來,我們感情很深,我一直視他如兄長,但我們很少談工作之外的話題。經常是一杯咖啡、一杯茶,談到很晚。”

    尹志堯和呂彤欣等人撰寫的回憶文章如是描述:上舟先生曾是我們的領路人,“他從來沒有被沉疴所壓倒,忘我的工作倒像是最有療效的醫藥;他從來沒有隨身份而浮沉,為官為民都扛著責任;他從來沒有向挫折俯首,在旁人看來他最危急的關頭卻力挽狂瀾;他從來沒有為私利茍且,不屈不撓、為所當為、一以貫之。直到今天,直到關于上舟先生的一切歸為句點,他是我們見到過的最有原則的共產黨員。”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