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村里種上了“搖錢樹”--北京科技套餐工程助力新農村經濟轉型

2012-02-04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春節過后,最惦記的是新品種嫁接后的長勢。一樣是‘核桃’,從果品到文玩產品,價值翻了上百倍,當然是寶貝了。”北京市平谷區黃松峪鄉雕窩村村民符仲鋼說,一對品相好的文玩核桃,可以賣到上千元。

    雕窩村曾是一條窮山溝,山地多、耕地少,村民收入低。2007年,北京市科技套餐工程第一批試點時,幾位專家到村里考察,看中了這里的生態環境。為村里引來了日本閉花授粉甜柿、麻核桃、毛桃、無核梨等幾個新品種試驗苗。其中“麻核桃”與野生核桃樹嫁接后結果大、紋理豐富,一舉躋身“文玩核桃”行列。

    “京郊農村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前沿,不僅要優質,還要高效、生態、創新。”北京農學會資深專家袁士疇說,綜合考慮近年來新興的文玩核桃市場紅火、價格不菲,北京附近的燕山山脈土質適合核桃生長,以及村子發展民俗旅游的前景等多種因素,專家們認為種植文玩核桃會有市場。

    經過幾年精心栽培,試種的核桃新品種已經陸續掛果。“從每家嘗試種幾棵,到現在水龍紋、白獅子頭、滿天星、大公子帽等10多個品種、3000多株,全村2011年前期掛果的核桃收入超過30萬元,今明年還會劇增,50多戶村民有了名副其實的‘搖錢樹’”。村支書邢鳳栓說。

    “如今,文玩核桃基地初具規模,各地文物商人已經慕名而來。村里成立了文玩核桃合作社,以便凝聚力量,搞好經營。”邢書記得意地說,據行家估計,文玩核桃的市場發展空間還很大,不僅國內,還可遠銷東南亞、韓國、日本市場。

    與雕窩村一樣,京郊不少鄉村都通過科技套餐工程實現了村民增收、致富。延慶縣八達嶺鎮里炮村改善了蘋果品質,解決了600多畝蘋果的銷售難題,農民人均增收900元以上。北京農學會引進“張雜谷5號”推廣到5個山區縣取得了成功;以大興區為培訓基地,在北京培養了900多名蔬菜種植能手……

    幾年來,北京市共開展科技下鄉活動2000余次,受益群眾30萬人次,示范推廣優新科技成果200余項,受益面積達50余萬畝。

    圍繞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由科研人員、大學生村官等1300多人組成的科技套餐工程服務隊伍走村串戶,服務領域涉及種植、養殖、民俗旅游、醫療保健、農村應急避險、基礎文化、農業政策、金融、家政服務等農村生產和發展的各個方面。

    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夏強說,農民致富科技服務套餐配送工程因“按需配送,突出實效”而深入民心,今后將繼續按照“農民點菜,專家掌勺”的原則,組織科技人員與區縣農經組織、農民需求對接,助力首都新農村經濟轉型。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