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環境信訪平臺:鼠標拿在手 投訴全天候

2012-02-24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環保信訪件,過去辦結得一個多月時間,現在變成一周,靠的是什么?

  環保信訪給群眾一個滿意答復,還環保部門一個清白,靠的是什么?

  山東省環保廳的環境信訪平臺,人們到山東環境網就可以找到。它開通9個月,不長時間內就讓網上投訴成為環保信訪的主渠道。

  網上信訪平臺如何運行?有哪些好處?與日常監管如何聯動?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信訪辦結效率大大提高

  網上交辦后,最快的當天辦結,5天內辦結的占總辦結數的16%

  2月8日,山東環境信訪平臺接到網友投訴:在菏澤市鄆城縣李集鄉所屬黃河灘區有一處化工廠,無任何環保設施,一般白天停工,晚上生產。早晨,距該廠十多里還能聞到刺鼻的氣味,附近居民懷疑工廠污水直接通過墻內暗管注入地下。

  接到投訴后,省信訪平臺立即轉交鄆城縣環保局。縣環保局執法人員迅速到這家企業進行調查處理。2月13日,處理結果上報省環保廳,并反饋網友。整個案件,從接到投訴到處理完成,歷時5天。

  這樣的辦理速度在以前幾乎是不可能的。山東省環保廳信訪處調研員王勇介紹,在沒有實行環境信訪平臺管理時,層層批轉,省環保廳收到信訪件后,一般需要10到15天的時間才能轉到承辦的縣級環保局,縣環保局接到后去現場調查時可能已經不是群眾投訴時的現場情況了,導致從處理到辦結再到反饋,所需時間更長。

  據山東省環保廳統計,未實行信訪平臺時,交辦的投訴,10天內回復辦理結果的只占1.6%,30天內回復辦理結果的占17.5%,40天回復的占26.7%,超過40天以上回復辦理結果的占41.7%;而實行網上交辦后,最快的當天辦結,其中5天內辦結的占總辦結數的16%,15天內辦結的占40%,25天內辦結的占22%,大大提高了辦理效率。

  去年8月17日,齊河恒晟公路工程瀝青廠的煙囪排放大量黑色煙塵,18日,省環境網絡信訪平臺就接到了周邊居民的投訴。齊河縣環保局接到經環境網絡信訪平臺轉發的投訴件后,立即前去調查并督促企業整改。該廠廠長郭洋回憶說:“當時,由于工作人員操作失誤,瀝青拌合站的除塵設備出現故障,導致大量黑煙排放。我們發現問題后,一邊繼續生產趕工期,一邊聯系廠家來修理,沒想到很快就被周邊群眾投訴了,更沒想到環保部門動作那么快,看來施工不重視環保是不行呀。”據了解,這一案件從環保部門接到投訴到將辦理情況反饋至省環保廳,僅用時一周。

  記者登錄山東環境網看到,環境信訪平臺應用方便,操作簡單,公眾可以便捷地反映環境問題、舉報環境違法行為,并且很快得知處理結果,改變了傳統信訪中群眾通過走訪或來信、來電的形式,形成了“鼠標拿在手,投訴全天候”的模式,降低了群眾的信訪成本,提高了群眾參與環保監督的積極性。

  環保公信力來自信息公開

  網絡信訪的投訴內容、處理結果、信訪辦理聯系人等信息全部公開

  王勇介紹,環境信訪平臺將所有來信、來電、來訪與網上投訴一并納入管理,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直接從網站分發給縣級環保局調查處理,同時抄送所在市環保局,由其同步督辦。“群眾即時投訴,我們即時交辦,縣級環保部門即時收到,即時趕赴現場去調查處理,提高了污染問題調查處理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這個平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縣環保局的威信。原來由于信訪轉發時間長,辦理不及時,縣級環保局接到轉辦件時再去現場調查卻發現不了什么問題,導致群眾不信任基層環保局。有了信訪平臺之后,情況大為好轉。信訪平臺還設置了督辦提示,實現了從交辦、承辦、辦結、公開、意見反饋等各個環節的全過程監督,確保件件有交辦,事事有落實。

  淄博市淄川區將軍路街道一家醫療器械廠長期排放有異味的氣體,附近山水緣小區的居民們擔心對健康有害,多次反映這個問題,但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和答復。去年11月,他們通過環境信訪平臺舉報該廠環境污染問題。省環保廳當天就將信訪件交辦到淄川區環保分局,并抄轉淄博市環保局督辦。環保部門根據這一線索迅速奔赴現場,發現群眾舉報屬實,廠外異味明顯。環保部門立即要求其停產治理。目前該企業有4條生產線已經停產,同時正在考察煙氣吸收方案及更新設施。

  基層環保分局治理污染很不容易,不僅冒風險,還容易遭受群眾誤解,個別群眾甚至認為,環保局暗地里是保護污染企業的,是和污染企業穿一條褲子的。“網絡信訪的推行,不僅加快了辦理速度,過程也變得透明了。對網絡信訪案件,一般還要進行事后督查,這已是環保工作常態了。”淄川分局辦公室主任張萍說。

  王勇說,環境信訪平臺的建設,構造了一個公開、透明的信訪投訴案件處理過程,實現了第一時間公開投訴內容、公開處理結果、公開群眾滿意度、公開案件辦結率、公開信訪辦理聯系人,初步建立了“陽光環境信訪”機制和“省市縣聯動、處室單位協同”的信訪格局,既保障了公眾的參與權、知情權,又保障了公眾的監督權。

  按照“量化管理”的思路,省統計局定期對信訪案件辦結進行統計和排名,并在信訪平臺欄目進行公布。可以說,環境信訪平臺的運用,變革了考評方式,調動了基層環保局信訪工作的積極性。

  網上投訴成環境信訪的主渠道

  網絡信訪占信訪總量65%,信訪平臺也成為環境問題的“監控點”

  去年4月,山東省環保廳組織開發了環境信訪平臺,6月5日在山東環境網站試運行。統計數據顯示,網上投訴成為環境信訪的主渠道。去年1至5月,山東省環保廳受理網上投訴306件,占信訪量的39%。而6至12月份,實行網上信訪平臺后,受理網上投訴923件,占信訪量的65%。

  王勇從事環境信訪工作已有20多年。他說,1992年省級受理群眾的環保信訪案件不足百件。近年來,信訪案件明顯增多,去年省級接訪案件為2100多件。這表明,現在老百姓對環境特別敏感、特別關注,維護環境的意識也特別強。

  網絡投訴增多,在王勇看來是好事:“以前接訪,對來訪群眾態度要格外好。否則有可能激化矛盾,給信訪工作帶來麻煩。網上處理投訴案件,則可以避免正面沖突。”

  環境信訪平臺在承擔投訴舉報任務的同時,也成為環境問題的“監控點”和執法線索的重要來源,為創新環境監管執法提供了有效支撐。去年,通過網上信訪,還發現幾起在行政區域交界處,利用“兩不管”或“三不管”的監管空隙進行違規作業的“土小”企業違法事件。有了網上投訴平臺,一些企業就無處藏身了。環保部門很快就掌握了“土小”企業據點,對癥下藥,同時還將其與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實施聯動,將環境信訪所反映的問題作為專項行動檢查的重點,依法關停取締,加強查處力度。

  王勇介紹,對環境質量差、信訪量大、群體性事件頻發的市縣,或者群眾與當地環保部門關系緊張的市縣,省級環保部門還將酌情對該地采取建設項目“區域或流域限批”措施。對信訪量大,尤其是重復訪、越級訪居高不下的單位責令限期整改,逾期沒有明顯改觀的,在全省范圍內通報批評。

  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說,這些年,山東構建起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政協監督、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環保工作大格局。搞好環保工作,光靠全省1萬多名環保工作人員還不夠,它離不開全社會的監督,如果社會公眾都參與進來,人人都是環境監督員,環保工作就好搞多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