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學生一年至少兩次上校外課

2012-03-09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昨天,延慶縣永寧中學把物理課、生物課、地理課等課程開進了中國科技館,學生們與各種科學儀器、模型親密接觸,“身臨其境”地上課。圖為幾名中學生在太空艙模型里參觀。    

    市教委昨天透露:從今年起,本市每年將投入兩億元人民幣用于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以保證全市每一名中小學生每學年至少兩次校外學知識。百萬中小學生將有機會到博物館、植物園、天文館等社會大課堂市級資源單位和校外教育機構上課。

    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工程是面向全市中小學生的普惠性項目,旨在鼓勵和支持中小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走出校園,拓寬視野,培養興趣,發展特長,鍛煉能力,提升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科學素養、健康素質、文化修養等綜合素質。

    本市自2008年興建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目前,市級資源單位已達545家,包括故宮、首都博物館和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學校借助資源單位,把課堂搬進博物館、植物園、天文館。雖然半數以上的資源單位免費或低價開放,但經費、交通成本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大課堂活動的普及。

    今年,這一狀況將有所改變。每年兩億元經費將為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埋單。項目所需經費由市、區兩級共擔。今年起,市財政安排補助經費,支持和引導項目實施,所需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每年投入約兩個億。各區縣結合實際需求和財力配套安排項目經費。考慮到城區、郊區往返距離遠近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市級經費補助標準分為兩檔:城區按照年生均150元給予補助,涉及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六個區;郊區縣按照年生均200元給予補助,涉及房山等10個郊區縣和燕山地區。

    今年,本市將把市級補助經費按城郊區縣生均標準撥付到區縣,由區縣統籌使用,主要用于每次教育活動發生的場館門票、學習耗材、往返交通費以及其它與教育活動相關的費用。經測算,市級補助經費將能保證全市每一個中小學生每學年兩次走進社會大課堂市級資源單位和校外教育機構,目前在冊的116萬中小學生都將從中受益。

    一學年兩次,只是最低標準。今后,市教委將與資源單位共同進行課程開發,社會大課堂的教學活動將被排入課表。學生參與社會大課堂活動的記錄要計入綜合素質評價,或通過綜合實踐課、校本課程等與學分掛鉤。目前,東城區的中小學生每學期至少參加三次社會大課堂活動,延慶縣的中小學生每學年至少三次走進社會大課堂。

    對于撥付資金的監管,市教委也有所考慮,目前正會同市財政局制定《北京市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項目管理辦法》,確保資金落實到位,提高項目經費使用效益,促進項目實施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現場特寫

    一次活動省下80多元

    昨天上午10時,中國科技館新館二層B廳里迎來一批“遠道而來”的小客人——延慶縣永寧中學的初二學生。

    “讓我試試!讓我試試!”在全息狙擊手游戲項目前,男生和女生個個摩拳擦掌,都想一試身手。瞄準、射擊、正中靶心……趁著孩子們的興奮勁,一旁的老師問:“這個游戲運用了物理課什么原理?”“光源直線傳播!”初二(2)班學生呂崢巖脫口而出,立刻得到老師的贊許。

    一旁,初二(2)班學生程昊正認真往本子上記筆記。他說,自己要把在科技館里學到的知識帶回學校,和其他沒來的同學分享。

    延慶縣永寧中學離市中心較遠,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社會大課堂活動的開展,使得這些農村孩子有機會走出大山,親身感受社會的發展。初二(1)班學生董雪冬興奮地說,好多知識以前都接觸不到,現在能親手實踐,真好。

    社會大課堂不僅幫學生開眼界,還幫他們省花銷。“以前我每次來中國科技館需要交100元左右,其中包括租車費用、場館門票以及人身意外保險等。”董雪冬說,“現在只要花15元的門票錢即可,能省80多元呢!”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