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北京住建委解答老舊小區為何整修不重建

2012-03-23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市住建委副主任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答“五問”

    3000多元一平方米的改造價格,幾乎已經和目前住宅的建安成本齊平,為何選擇要修,而不是拆除重建?政府為何要出錢給老舊小區進行專項整治?整治過程中,市民想加裝電梯怎么辦?面對老舊小區綜合改造中市民存在的部分疑問,昨日(22日),市住建委副主任、北京市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新聞發言人張農科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一一進行了解答。

    重建成本是綜合改造的15倍

    自從改造開始后,就不斷有人反映,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的花費基本上已經和建安成本接近;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為何要選擇修整,而非重建?

    “如果新建老舊小區的住宅,就意味著原來施工時的水泥、砂漿全都浪費掉了。而消納這些建筑垃圾的成本會高得嚇人。”說到浪費,張農科面色沉重。據他介紹,3年前,市住建委啟動了專項調查。他們發現,有日本專家進行過嚴密測算,東京一所房子拆掉重建的成本是就地改造的15倍。而通過改造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才是建筑領域最大的節能。

    改房子加面積能平抑房價

    “面積能增加太好了,只是為什么加多加少不一樣?”在近日的采訪中,記者在很多試點居民家庭里都感受到了他們的喜悅,而這問題,也隨之而來。

    增加面積,每平方米只收取4000元左右的成本金,是政府給老百姓帶來的一項福利。而這,則源于一次針對“他山之石”的學習。

    1973年,德國頒布實施了《城市現代化法》,法律規定房屋可以加層、擴面積。它的本意是給市場搭建一個房地產投融資的平臺,在實行過程中,卻無意中起到了平抑房價的效果。

    在調研中,住建委人員發現了這個效果。“面積擴多大更符合實際情況呢?”帶著這種疑問,課題組開始走街串戶,入戶調研。

    “老房不改,需求還在持續,就會使房價持續上漲。”張農科說,“北京舊城中的百姓,其改善性需求是增加1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

    據介紹,老舊小區增加面積一定要看建筑物所在空間夠不夠。比如說,如果壓著規劃紅線、壓著路、壓著其他的基礎設施,就沒有加面積的空間了。

    為何要花錢給一部分人修房

    “這150億財政資金主要來自于全體納稅人,為何卻只惠及了一部分人?”自從這消息傳出以來,提出這樣疑問的人,不在少數。

    也有人說,這些房屋當年都是好房,為何這次還要給他們改善?“那是因為建筑標準、抗震標準和節能標準都在提高。”張農科說,讓全體市民都能住上安全、舒適的房屋,是政府的責任。

    這些30年以上的老房子,和北京的改革開放同齡。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北京的GDP已達到1.6萬億元,地方財政收入也已達3000億元。如今,已經到了讓全體市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時候。這些房屋里的住戶,當年都為北京經濟騰飛做出過極大貢獻,卻沒有享受到同步的發展成果。

    在今年的兩會上,市政府將使用財政資金實施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這一項,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經市人大集體討論通過。這一政策,在法理、人情上,都獲得了支持。

    一樓困難戶可納入住房保障

    老舊小區整治中,最難的不是工程技術,而是如何勸一樓的老住戶們拆掉違建,否則就沒辦法對樓體進行加固。

    如果單從法理上講,一層住戶不能因為私利,影響全體業主的公共安全。全樓只要有三分之二業主同意,就可以進行改造。但考慮到部分搭建違建的一層業主確實存在住房困難問題,市住建委、市住保辦還專門研究了一層住戶居住困難解決方案。如果這些人的條件符合住房保障條件,將全部和保障房對接。

    說到居住困難,和老房子相比,簡易樓的住戶居住更困難,為了他們著想,政府決定采用“一樓一策”的方案,制定改造計劃。

    加設電梯政策上已無障礙

    82歲的老爺爺住4樓,下樓曬太陽都是奢求;老奶奶的膝關節疼痛了十幾年,卻不得不天天爬樓梯……記者在近日采訪中發現,很多行動不便的老人住在3樓以上,而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裝電梯。

    業主想在老樓上安裝電梯,技術上沒有問題,政策上更沒有障礙。但加裝電梯有兩個前提,第一個就是要有錢裝;第二個就是要有錢維護。經測算,一梯三戶、一共6層的老樓,安裝一部電梯要花60萬元,這些電梯如果要3層以上的業主出錢,每家都要出5萬元。另外,一部電梯每年要花費1.6萬元左右維修,平均3樓以上每戶每月要掏100多元電梯維護費用。根據有關測算,如果把北京老舊住宅的電梯都解決了,需要80億元。(記者 耿諾 吳迪)

    相關鏈接

    120套改造方案可供小區選擇

    朝陽區、東城區、豐臺區……本市已有多個區縣啟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記者昨日從市住建委獲悉,21個部門已經出臺31個配套文件,今年1500萬平方米的整治工作已經細化到相關小區的具體樓棟,全市150億元的財政資金已經到位,各路設計師已經做出120套改造方案,供小區選擇。

    “目前,全市大規模實施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已經全部就緒,建筑改造的技術路線已經確定。”市住建委副主任、北京市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新聞發言人張農科說,截至昨日,本市已經篩選出80家至少具有一級以上資質的施工企業承擔老舊房屋的綜合改造工程;并由67家甲級資質的監理企業負責工程監理;改造方案、設計師、施工方、監理企業,都可以由業主方選擇。

    昨天,豐臺區公布今年內開展綜合整治的部分小區名單,其中包括盧溝橋北里、北大街南里、翠林二里、大紅門南里、西羅園二區、西羅園一區、芳星園三區、芳古園一區等小區。其中一些小區內的住宅雖然在1990年后建成,但同樣面臨節能改造。“對老舊小區,我們會針對樓棟的不同問題對癥下藥。”張農科說。根據調研數據,目前本市共有5850萬平方米的建筑需要進行抗震節能綜合改造,另有6000萬平方米的建筑需要進行單項節能改造。這其中既有公共建筑,又有住宅。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