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設計方案,新源里西11號樓南側的外墻板要延伸出1.5米,北側延伸出1.35米。
腳手架上,工人們正在忙碌著。
在朝陽區新源里西11號樓的院里,有兩株柿子樹。昨天,陪伴了老樓幾十年風雨的兩株樹,被綠化工人刨出,暫時告別了“故土”。
“7月底,老樓改造好后,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還會把它們移回來。”左家莊街道辦事處城建科的辦事員告訴居民。
這是施工隊入場的第24天。五層高的腳手架上,工人們上上下下地忙碌著,給山墻抹灰,清理敲下的碎石、磚灰,從遠處看,仿佛正組裝一部新玩具。
作為最早啟動抗震加固改造的試點項目之一,發生在新源里西11號樓的許多事兒,都是首次:第一次墻板不用現場砌;第一次安裝門窗不用電焊;第一次預制鋼樁螺旋入地;第一次加固房子還能增面積。
“其實就像搭積木,四塊預制板就能拼插出房間的一側。”站在腳手架的南側,設計人員給記者解讀了延伸出的1.5米的秘密。
打磨外墻不敢架機器
戴上眼罩和防毒面具,墻面工人羅小帥走到4單元一層的南側,插上電源,打開手持的云石機,開始在一塊紅色磚墻上勻速打磨。
10分鐘下來,小羅已經變成了“小紅人”,頭發上、衣服上都是紅粉,防毒面具里也進了粉塵,有些“漏網之魚”更不自覺地“溜”進了嘴里。
“每次打磨外墻都這樣,習慣了。”做滿一天,小羅差不多能磨掉10平方米的外墻涂料。
打磨外墻,是給新源里西11號樓抗震加固中的一項基礎性“重活”:難度不大,可工程量不小。
“第一塊預制板是直接貼著老樓的外墻,在兩層板間灌上水泥和砂漿。所以,為了防止兩塊板不粘貼,必須先打磨老外墻,把磚面上的涂料給磨掉。”項目施工方——北京金通遠工程公司總經理徐志剛敲了敲記者面前的一塊磚,“您看,這紅磚年代太久了,里面都‘酥’了,一開云石機,就起紅色的粉塵。”
在徐志剛的記錄本上,南北兩端的山墻,30個墻面工人花了10天才打磨好,每人每天平均只能打磨10平方米。“樓畢竟老了,根本不敢架機器打磨,只能增加工人,慢慢地一點點打磨。”
為此,在這次抗震加固的施工隊里,墻面工人成了徐志剛隊伍里的一個龐大工種,“等超出墻體的部分全部拆除完畢后,就該給南北兩側打磨外墻了,我準備到時放40個工人上去。”
14米鋼筋架撐起地基
“屋頂設計方案還有改動么?打通梁行不行?”周日上午11點,看見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結構工程師李興旺走進工地,技術總工立馬走上前來和他商量。
李興旺拿著圖紙,邊比劃邊給記者解釋:“其實,每一個房間,大致需要四塊預制板,包括一塊貼墻板、兩塊隔墻板和一塊外墻板。而支撐它們的就是你腳下的地基。”
為了讓老房子的地基足夠堅固,北京市建筑設計院的設計團隊,特意開發出一種新型的螺旋鋼樁,可以將一根根長達14米的鋼筋混凝土梁旋進地下,編織出一張牢固的鋼筋網。
“那邊堆著的就是鋼筋混凝土梁,也是事先加工好的。”李興旺指了指工地邊的一處,土黃色的鋼筋梁在太陽下默默“躺著”。“將來,只要將這些鋼筋梁裝在機器上,一圈圈旋轉打樁,無棄土,噪音還低。”
在新源里西11號樓的改造方案中,下層的鋼索將穿過原有的地基,從地下加固整棟樓。
“螺絲扣”扣起四張板
地基打好了,墻面也磨好了,下一步工序就是拼裝預制板。
那么,這多出的一截究竟怎么“長”出來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就像孩子拼玩具,幾塊積木加上幾個‘螺絲扣’,就能拼裝出一部玩具。”李興旺在現場給記者畫起了示意圖。首先,設計單位會根據每個房間的尺寸,量身訂制預制構件。在這些預制構件上,同時做好了保溫層、門、窗口,也留好了相互拼接咬合的榫頭。而在施工現場,也會留出相應的位置。接著,施工工人將四塊預制板扣在一起,在預制墻面勾縫中填上水泥,一間房的“拼插”就告成了。
等到一層都做好以后,再鋪裝上天花板,再在上一層上重復相同的施工,一直拼裝到第五層。
“可別小瞧這預制板拼裝,那是一項工藝活,不允許用電焊,采用法蘭連接,誤差可不能超過1厘米。而且,這一塊塊‘積木’都是重達2噸的工業化構件,堅固度足以抵抗8度地震,用吊車吊裝都是門學問。”徐志剛告訴記者,為了適應預制板的安裝,他正在“招兵買馬”,準備聘請一支專業的安裝團隊。
增肥面積美化老房
根據新源里西11號樓的設計方案,南側的外墻板距離原墻面要延伸出1.5米,北側則延伸出1.35米。
“南側延伸1.5米、北側延伸1.35米,是我們通過計算機演算和實體樓實驗所得出的最佳距離,短一寸則缺,長一寸則多。”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苗啟松告訴記者,如果外墻板距離原建筑的距離低于1米,則必須入戶施工,設置鋼拉桿,增加建筑約束剛度,方能達到八度抗震效果。“工期長不說,房屋使用起來也難看,很多住戶在裝修時可能隨意就把鋼拉桿給剪斷了。但距離也不能無限制放大,會影響小區的綠化、容積率、停車等。考慮到北面一般為廚房、衛生間,從空間利用最大化和綜合平衡的角度,我們最終確定了南側1.5米、北側1.35米的距離。”
記者在設計圖紙上看到,挨著老外墻的貼墻板大約120毫米,兩邊的隔墻板約200毫米,最南側的外墻板則有240毫米。因為預制板里就加入了保溫層,所以南北兩側都不需要再做保溫。
而新源里西11號樓的60戶老房,總共有兩種戶型:一種是南北通透的兩室一廳,主臥在南,客臥、衛生間、廚房分列在北,客廳居中;另外一種是全朝南的兩居,大門正朝樓梯,里面正對廚房、衛生間,兩個臥室分列東西兩側。
“窗下墻都會打掉,墻板中間的面積,就可以給住戶自由發揮了,看是要大陽臺、大廚房或者大衛生間,根據各自喜好來美化房間。”
花園洋房
替代“火柴盒”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紅磚樓是北京的特色,如今走在二環邊上,還能看見許多那時的紅磚樓,就像一個個“火柴盒”,成為老北京人對過去的記憶。不過,隨著對一批老舊小區的綜合改造,這些“火柴盒”也將變得絢爛多姿。
在新源里西的效果示意圖上,記者看到,在預制板外,還將做一層外飾,粉刷磚紅和灰色兩種涂料。搭配上樓下的新綠化,就像是一座嶄新的“花園洋房”。
“為了和附近的建筑協調,屋頂上用了偏灰的城市色調,墻體上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保留了一部分紅磚色,底部的灰色則是在視覺上產生呼應,白色的窗框、樓梯外側的白色立柱是為了提亮整體色調。”李興旺介紹。
“每一個改造的老舊小區,都會有一個獨特的、屬于它自己的外飾設計,我們要和千篇一律的‘火柴盒’說byebye了。”
午后2點,春日的太陽略顯毒辣。在炙熱的光照下,施工工人們重新整裝,開始下午的勞作。再過3個月,一棟嶄新的老樓將重煥生機,矗立在東三環的天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