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天橋絕活“盤杠子”將獲政府扶持

2012-04-18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曹師傅在家中指導孩子進行杠上訓練。一間12平方米的小屋既是一家三口的臥室也是訓練房。    

    

    曹華德表演天橋絕活“盤杠子”的經典動作——杠上翻飛。    

    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天橋絕活“盤杠子”,如今面臨失傳。昨天,記者從西城區政府獲悉,為了拯救這項曾轟動天橋、給老北京人留下深刻記憶的民間技藝,該區正在緊急制定民族民俗體育項目保護辦法,以期薪火相傳。

    “盤杠子”,是指在特制的單杠上作出多種高難動作,它將技巧性與藝術性結合在一起。所用的杠子,是杠徑與碗口粗細相當的特制龍鳳木杠子,杠子和支架都雕刻有飛龍圖案,左右兩側分別是可以自由活動的鳳凰造型,因為木杠子自身具有彈性,兩側的鳳凰可以隨著人的動作而擺動,形成人在中間飛、兩邊鳳凰舞的奇景。

    記者了解到,為了使“盤杠子”等傳統民族民俗體育項目有更好的發展空間,能培養出更多的接班人,西城區體育局目前正籌劃會同相關部門、有關專家開展研討活動,制定出一套傳統民族民俗體育項目的保護辦法。

    西城區體育局副局長白鋼說,區體育局初步的想法是對“盤桿子”這類搶救性的絕活提供一些訓練必需的物質幫助,比如資助一些訓練的器材,讓傳承人能夠全面學習“盤杠子”傳人曹華德傳承并發展而來的200余個動作。另外,如果傳承人有需要,區體育局愿意提供訓練場地,給傳承人更寬闊的訓練空間。

  探訪

    祖孫三代慘淡傳承“盤杠子”

    曾轟動老天橋的千年絕活“盤杠子”,為老北京人津津樂道。可如今,觀眾是否還能一飽眼福?誰也不敢打包票。記者探訪了“盤杠子”傳人——年近九旬的曹華德。透過曹華德祖孫三代的頑強堅守,或可窺見眼下傳承這門技藝的緊迫。

    一間不足12平方米的小屋被平分成了兩半,一半是一家三口的臥室,另一半是“練功房”。曹華德祖孫三代擠在珠市口的兩間小平房里。由于年事已高,曹華德已不再表演“盤杠子”了,拿過接力棒的是他的兒子曹安來。

    8年前,當時的宣武區政府出臺了《天橋民俗文化挖掘、搶救、保護方案》,要召集老天橋的藝人再回天橋后,已過八旬的曹華德當即召集家人,毅然決定舉家從安徽回到北京,回到天橋。“我們這一輩人中,練杠子的就只剩我一個人了。所以,我不得不回來。”

    “來北京之前,因為迫于生計,我就放棄了繼續研習,回北京后才重操舊業。”然而,曹安來和妻子回到北京后都沒有工作,只能靠老人的微薄退休金生活。為了生計和支付父親的醫藥費,曹安來不得不想盡各種方法養家糊口,手頭的絕活也漸漸變得生疏。于是,他又把希望寄托在了兒子曹淋錦榮的身上。

    曹淋錦榮4歲起就開始練習“盤杠子”,至今已有7年功力。和過去曹華德父子練功的把式龍鳳杠子相比,小錦榮的練功把式就是支架上橫著一根木杠。受此限制,小錦榮能練的動作、招式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小時候練的動作也因受空間的限制而被迫荒廢了。

    “上學前是天天練,上了學后是周五下午和雙休日練,現在只讓他周五練了。”在曹安來心中,一方面也希望“杠子活”不在他父子倆手中丟掉,另一方面,沒有場地、沒有空間、練功裝備不齊全、耽誤孩子學業等因素又讓他對“杠子活”的傳承失去信心。“我們曹家渾身是鐵能打幾顆釘?還是需要社會、政府的支持。”從曹華德老人的話語中感覺到了他的急切和無奈,怕這門技藝在自己這里失傳。

  鉤沉

    杠子絕活曾轟動天橋

    “盤杠子”,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清末、民國時最為風光,它以其高超的空中技巧表演和訓練有素的整體配合,征服無數觀眾,曾在臥虎藏龍的天橋地區獨領風騷。如今再次提起“盤杠子”,天橋老一輩的街坊都會提到曹華德這個名字。

    曹華德1923年生于天津,在家排行老二,打4歲起就跟父親曹鳳鳴學藝并在天津“三不管兒”地界兒賣藝。1935年前后,曹華德和哥哥第一次在父親的帶領下來京獻藝,曹氏兄弟一亮相,立刻引起了轟動。“我們使出了‘倒爬腿子’和‘云中飛燕’等絕活,觀眾像瘋了一樣跑來觀看。”曹華德一家剛到天橋,就憑借著自己的功夫,在短短的1個月零3天的時間里,掙了130塊大洋,這在當時的天橋鮮有所聞。

    “盤杠子”的招數花樣繁多、變幻莫測,杠上活分上、中、下三路,“把活兒”也叫“上把活”,有順風旗、拿大頂招式;“中把活”有云中飛燕等;“下把活”有拉鴨子等。而上杠的動作更是敏捷而且奇特,比如,表演者先倒立于地,以腳面鉤杠,然后輕輕擺動,而后旋轉身體,用兩手撐于杠上,最后是兩個后空翻單手或雙手倒立于杠上。單是這一兩個利落而驚險的上杠動作,就能贏得觀眾的“碰頭彩”。

    曹華德的父親對他們哥幾個都有過嚴格的訓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每天都是“二五更”的功夫。功夫不虧人,曹華德弟兄們都練得一身“杠子活”絕技。

    久而久之,曹華德哥幾個的“杠子活”在天橋開始家喻戶曉,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黃口小兒,都知道他們。人們都說,曹家的“杠子活”地道,就像在杠子上飛一樣,尤其在杠子上亮相時,雙腳鉤住一邊的杠子,屁股坐在另一邊杠子上,身體順勢后仰70度,再加上其雕龍畫鳳的杠子,杠子兩頭裝飾上鳳頭,真有些飛的感覺。

    時間到了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曹家的“盤桿子”迎來了新的時代,并于1951年成立了“鵬飛雜技團”,而當時的曹華德已是28歲,正是血氣方剛、年輕力壯。到了1952年,曹華德又積極響應毛主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先后到過學校、工廠、部隊等單位進行表演,并且在華東警備師表演后,得到了朱德總司令的鼓勵。

    那一時期,經過鉆研改進,“盤杠子”的動作由108個發展為200余個。1975年,曹華德為了自己的家人搬到了合肥,誰知這一去就是半個世紀。

    在安徽的歲月里,曹華德老先生沒有將功夫放下,同時在部隊里面教了不少學生。“可遺憾的是沒有一個晚輩能夠全部學到。”曹華德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