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嗡嗡聲似蟬鳴、如鴿哨;看,數十名學生抖空竹,上下飛舞。這可不是什么雜技舞臺,而是小學校里的藝術選修課。日前,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掛牌成為本市乃至全國第一家“民族民俗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西城區把老絕活的傳承人請進校園收徒,學生們課堂上學習非遺技藝。
如何傳承優秀的民族民俗民間文化,是當今文化建設的大課題。“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包括各種民俗活動、表演藝術、知識技巧、手工制作,以及所賴以生存的空間場所。為了傳承好非遺技藝,西城區把老手藝帶進學校,讓大師們為學校的老師、學生授課,傳承技藝。”該區有關負責人說。
實驗二小則成為了這一活動的“排頭兵”。去年年底以來,該校邀請了風箏、面塑、空竹、剪紙、毛猴等5個項目的共14位藝術家,在校園內開展了民族民俗民間藝術傳承和培養活動,并將上述5個項目列入了學校的藝術選修課程,本學期共有700多名學生參加了該課程。
據西城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后,該區文聯將與區教委合作繼續推動民族民俗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在青少年群體中廣泛開展傳統文化藝術培訓,以此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