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工作人員展示景泰藍制作工藝。
昨天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首個“京味兒”非遺大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參展項目包括43個國家級、37個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5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古琴藝術、中國書法、中醫針灸、中國篆刻和中國皮影,共計近260件(套)作品齊整亮相。
展臺
技藝符號變成人文場景
作為北京市舉辦的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作品最豐富的傳統文化類展覽展示活動,“京味兒”大展從昨天14時至6月17日17時,參觀者可到國博現場免費領票參觀。
“京味兒”大展面積達2000平方米,整個展區被劃分為雕鏨塑作、扎繪織繡、琴棋書畫、傳統醫藥和表演競技五個展示單元。
現場布置的幾個特裝展臺尤其吸引參觀者的目光。“同仁堂中醫藥文化”展臺,好似把“同仁堂”搬到了現場,側柏炭、優尤肝、海風藤……一排排藥抽屜醒目而立。
布置得最為雅氣的,當屬“鈞天坊”古琴制作技藝展臺。古琴懸于壁上,梅花屏風立于一端,詩香茶花,撫琴弄音,樂音裊裊……一幅古代人文場景活靈活現躍然眼前。
“我們特意為大家呈現一種人文場景,希望將這種美學融入現代生活。”北京鈞天坊古琴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單連青說。
作品
“一大一小”展非遺奇絕
展覽中的最大展品是一座由紫檀雕刻的完整三進院落四合院,長7.4米,寬5.25米,高1米,精致而壯觀。據介紹,為了讓這套四合院暫時“落戶”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6月7日晚上用了整整一宿時間進行搬運、組裝,“大大小小的配件大約有20件,我們用了15個組裝箱運進來的。”她說。
最小的展品“面人湯”核桃面塑《木蘭從軍》,是“面人湯”創始人湯子博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制作的。木蘭從軍的場景在半個核桃殼內展開,整個作品連同核桃殼直徑不到5厘米。透過放大鏡,能夠看到木蘭精神昂揚,正揚手揮鞭,準備策馬奔騰,被風吹起的披風栩栩如生,細微到木蘭的眉眼也清晰可見。
傳承人
近百位能工巧匠秀絕活
國博的展覽方式一直是以靜物展示為主,這次“京味兒”大展是在國博舉辦的首次有傳承人參與的非遺展覽活動,40個項目的近百位傳承人在現場大秀絕活。
在象牙雕刻技藝展臺,傳承人柴慈繼正拿著一塊半成品的牙雕,屏氣凝神地刻畫著。
“景泰藍工藝引入了傳統繪畫、鑲嵌、雕刻等工藝和冶金、玻璃熔煉等技術,制作工藝有百余道……”在景泰藍工藝展臺,幾位美術師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
人氣兒旺的還有吳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藝展臺。“我們堅持‘上午不采、陰天不采、雨后三天不采’的‘三不采’原則……”工作人員細細介紹著,醇厚回甘的“裕泰香”在空氣中愈加濃郁……
“叮叮叮叮……”王麻子剪刀展位處的師傅掄起小榔頭開砸。那邊廂,北京皮影藝術劇團帶來的皮影戲,在鏗鏘的鑼鼓點兒聲中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