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群外國游客在古色古香的前門鮮魚口街游覽。
樹綠了,墻灰了,天藍了,石榴花開了。從鐘鼓樓到永定門,從阜成門到朝陽門,沿途的大街、小巷,越來越具有盛世京華的風情。昨日,記者從名城委辦公室了解到,為了保護老城區的風貌,規劃師們采用了微循環改造、修舊如舊等方案,通過景觀織補讓北京這座名城更有歷史的味道。
古建“微循環”
保留民居風貌
還未進門,紅磚砌成的道路便透露出一絲閩南風情;走進院門,騎樓、拱墻、琉璃飾品……古樸的北京四合院加入了臺灣特色的建筑元素。民俗體驗區里,印有臺灣著名劇團團名“亦宛然”的深紅色戲臺臺布和長條板凳,令人恍若置身于臺灣布袋戲的演出場里。
2009年,在前門地區整體改造過程中,臺灣會館進行了修繕擴建,將毗鄰的兩個院落合并開發利用,形成了地上一層、地下一層的新格局。昔日的葫蘆枯藤、破舊青磚已不在,換上黃色原木、齊整的青磚,修繕一新的臺灣會館仍舊保留了原有的清末民居風貌和院落本身的兩進院規制。
一層前院嚴謹地保留傳統建筑規制,往地下一層去的樓梯處卻別有洞天。流水潺潺的大理石水墻壁,足有兩層樓高,通過蜿蜒的立體大理石邊緣,直觀而極富美感地展示著寶島東海岸的海岸線。
“在古建筑的改造、修復中,我們需要多一些‘微循環改造’的思路。臺灣會館就是這種思路的一種體現。”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所謂微循環,就是在保留古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通過小規模翻修而非大拆大建來延長其壽命,不僅是簡單修補,還要結合現代技術和理念進行有機更新。”
露出老材質
恢復老城舊風貌
“您摸摸,這都是原來的老磚,不是新粘上去的土。”引導員扶著老專家,走到煙袋斜街的一處老墻面前。老專家右手緊貼著墻面來回摩擦幾下,收回手又放到鼻下聞了聞。
在老城改造中,“修舊如舊”和盡量利用老資源,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執行方必須遵從的規則。在煙袋斜街的改造中,工人們就用細如毛筆般的刷子,一點點刷掉老墻外面的白灰,露出了原本的墻面。
“這都是細活兒,但只有用這些工具,才能恢復舊城的原滋味兒。”名城委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而在他們身后不遠,緊鄰地安門百貨大樓,其外立面的重新施工已經接近尾聲,露出了新墻輪廓,勾勒出漂亮的城市灰。
此前,對于城市發展大拆大建后,再新建“古街”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規劃師們吸取了其他城市的經驗,總結出了新的保護方案。
“從若干年前開始,我們盡量利用舊有的顏色,保留舊有的墻、磚,做到與區域相呼應的效果。”相關負責人說。
一年1600棵
舊城區力保古樹
在很多“老北京”的記憶中,葡萄架下的搖椅吱吱呀呀,柿子樹上的“鈕兒”一天天長大,提籠架鳥的大爺慢悠悠走過綠蔭……都是湊起老房子那一股鮮活氣兒的要素。“北京規劃”昨日信息顯示,本市正在以每年1600株的速度對古樹、名木進行搶救,讓灰墻青瓦身邊,永遠有著郁郁蔥蔥的綠色陪伴。
“老北京的四合院兒里是講究種樹的。”已經年逾七旬的老專家頂著烈日,仍在和年輕人一起探訪老胡同。老北京的大院子里要有棗樹、槐樹,中等院子里也得栽上丁香、海棠,院子再小,也至少會有一棵石榴,給夏天的院落里帶來成束的火紅。
目前,本市已經先后制定了“北京市名木標準”和“準古樹”確定標準。16區縣的古樹和準古樹衛星定位普查工作都已經完成。
“我們還建立古樹數據庫及地理信息系統。對瀕危和長勢衰弱的古樹名木進行保護、復壯工作,有計劃地開展搶救,每年完成約1600株。目前舊城內共計擁有掛牌古樹4913株。”名城委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相關新聞
10余條文化探訪路期待您“發現北京”
很多人到北京的第一站,都是去故宮、天安門和前門,而錯過了一路向北的風景。昨日,市規劃委發布了10余條文化探訪路,讓“背包客”們能穿大街、走小巷,感受北京的古城之美。
第一條路,就是正在組織申遺的城市中軸線。這條北京市民熟知的9公里道路中,以舊城中心景觀軸線、帝王宮殿建筑區和皇家御道文化為主題,向游客展現出一個泱泱古城的紫禁威嚴。
環繞著舊日皇城,游客可以踏上第二條探訪路,這條路正好位于皇城周邊,在新北京城市景觀的交錯中,以皇城為中心的舊城精華區,正在靜待游人的探訪。
從前門一路往西南,還有一條能夠讓人感受到傳統禮教文化的探訪之路。這條路從正陽門出發,經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到臺灣街,至臺灣會館后再向福建汀州會館北館行進,至陽平會館后,還可以去看看新革路20號四合院,再到金臺書院、藥王廟,游法華寺。
這些“探訪路”,源于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聯合編制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探訪路專項規劃》。“北京的文化探訪路建設剛剛起步,您即將看到的是一條初具雛形,但仍有許多不足的線路。我們也希望游客可以發現沿途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并毫不吝嗇地記錄下最真實的感受,反饋給我們。”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