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一位財政局長的民生賬

2012-07-04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隨著首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北京市財政收入從2007年的1492.6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3006.3億元,5年翻了一番。2011年,北京用于支持民生的投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超過七成。在北京市財政局局長楊曉超看來,為民理財,不僅要做大蛋糕,更好切好蛋糕,“民生”一直是他心目中的關鍵詞。

    向困難群體傾斜 讓低保居民無憂

    年近70歲的北京孤寡老人于啟惲1962年患上了胸椎結核,成為高位截癱患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十分貧困,這些年一直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此外還有重殘補助、福利養老金、臨時救助金、醫療救助、大病醫保等。“如果沒有政府這么多年來的關照,我的人生根本無法想象。”于啟惲告訴記者。

    楊曉超說,5年來,北京市堅持財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實現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財政投入的優先方向,重點加大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三農”、交通出行等方面的投入。

    記者了解到,僅就養老保險一項,為確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最困難群體,北京市對重殘人、殘疾人參保繳費給予全額或部分補貼,每年支出約4980萬元。2007年以來,北京市城市低保標準已提高7次,保障標準提高了57.6%。農村低保自2008年建立以來,保障標準已提高一倍多。

    “北京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城鄉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全覆蓋,將事關百姓利益的問題作為財政保障重點,增民之利、解民之困,凸顯了政府為民理財的理念。”楊曉超說。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 緩解物價上漲壓力

    “物價稍微漲一漲,全家的日子就要緊一緊。”一段時間以來,部分食品類價格上漲讓北京市民田懷義憂心忡忡。

    記者了解到,為緩解物價上漲對市民生產生活的壓力,北京市先后出臺了社會保障救助與CPI掛鉤聯動、統計低收入階層CPI、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等多項措施改善民生。

    楊曉超說,2011年,北京市統籌8.6億元支持“菜籃子”工程,安排價格調節資金5億元,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同時,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提高城鄉低保、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等相關社會保障待遇標準,向退休人員、征地超轉人員和困難群眾發放生活補貼,累計投入財政和社保資金60多億元,惠及310多萬城鄉居民。

    田懷義告訴記者,目前,每個月政府“多發的錢”將近800元,包括給低保對象的臨時生活補貼、面向殘疾人的生活補助、糧油困難補貼,還有100元助餐券。“讓我們家的生活質量大大改善。”

    據悉,為緩解困難群體因物價上漲帶來的生活壓力,自2011年1月1日起,北京市大幅調高城鄉低保金、發放糧油困難補貼,實施出臺了一攬子待遇提高措施,職工最低工資由960元提高到1160元;企業退休養老金平均水平由2098元提高到2268元;城市低保標準由430元提高到48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210元提高到300元。

    當好百姓“管家” 做好“加減乘除”

    楊曉超說,公共財政就是聚公眾之財、辦公眾之事。為此,北京著力打造公開透明的財政資金管理體系,力求切實管好百姓的“錢袋子”,保證納稅人的錢用得安全、高效。

    近年來,北京逐步建立起全過程財政預算績效管理體制,對重大項目支出預算實行事前評估、投資評審,事中績效監督和事后績效評價、問責制度。建立增收節支長效機制,2007年至2011年累計壓縮行政事業單位一般性支出21億元。2010年,首次主動向社會公開部門預算。2011年,進一步擴大部門預算公開范圍,在全國省級地方政府中首次向社會公開了公務用車數量、部門決算、“三公”經費預決算等相關信息,著力打造“透明財政”。

    “在管好錢的同時,北京還著力強化財政政策對經濟發展的調控效能。”楊曉超說,“加”大支持力度,合理安排產業發展等專項資金,支持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的新興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發展。“減”輕社會負擔。落實個人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等結構性減稅政策,取消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乘”出放大效應,強化資金政策合力。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和放大效應。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財政累計投入268.07億元,吸引社會資金2185.4億元,總體放大效益8.2倍。“除”去落后產能,深入推進節能減排,獎勵“三高”企業退出,加快推進首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