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舉行2012城市可持續發展北京論壇企業家分論壇上,總金額高達數百億元的20余個項目完成簽約。這是北京在經濟可持續發展路上留下的又一個腳印。
近年來,北京經濟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更加重視自我審視、主動轉型,在不斷做大蛋糕時更注重讓民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一長串亮眼的數字標志著北京經濟的"華麗轉身"。
"三個北京"結碩果
近5年來,北京抓住籌辦奧運會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機遇,主動調結構、轉方式,首都經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5年來,北京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等多項指標均實現翻番。以奧運會為契機,北京作出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戰略部署。如今,"三個北京"已經結出累累碩果。
在皇城根下的這片沃土上,積淀千年的文化正在開花結果,"人文北京"魅力顯現。組建"六大文化聯盟"、推出"中國三高"、打造北京國際電影節……一系列舉措使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柱地位進一步鞏固。2011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938.6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12.1%。
中關村是"科技北京"的縮影。全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國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全國第一個總收入超過1萬億元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許多個"全國第一"成為北京發展的重要引擎。2011年,北京高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625.7億元,比2008年增長51.2%;全市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近7300家,占全國近20%。
伴隨科技而來的是"綠色"。"十一五"以來,北京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31.6%,下降幅度居全國第一位。2011年萬元GDP能耗為0.44噸標準煤,為全國省級地區最低,空氣質量連續13年改善。
經濟發展惠民生
經濟蛋糕做大為百姓更多地分享發展成果創造了條件。與北京經濟增長相伴而行的是,民眾福祉不斷增加。
近年來,北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斷加大。一方面,2007年至2011年,北京累計開工建設、收購各類保障性住房70余萬套,完成投資1760億元,保障性住房新開工面積從"十一五"初期的115萬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1742萬平方米,累計解決了近50萬戶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另一方面,北京更加重視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目前,全市城鎮職工和居民參保率、新農合參合率均超過95%,基本實現了人群全覆蓋。同時,北京還率先實現養老保障制度全覆蓋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標準統一、基本實現了人人"老有所養"的目標。
"民富"是衡量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指標,5年來北京居民的錢包"越來越鼓"。2008年,北京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首次超過90%。2011年,北京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出收入分別達到32903元和14736元,與2006年相比,年均實際增幅達到8.2%和8.7%。2012年第一季度,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7元,扣除價格因素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速超過了當期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速。
主動轉型后勁足
經歷過奧運經濟的輝煌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今天的北京經濟發展已經不再單純追求增速,而是主動調控,更加注重發展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
樓市調控、汽車限購、首鋼搬遷等一系列"減法"讓北京經濟發展的壓力陡增。過去,汽車消費對北京市消費的貢獻率曾達到60%以上。而去年,隨著汽車限購、停車收費等政策實施,北京全年共銷售機動車79.7萬輛,比2010年下降44.3%。
樓市、車市調控對北京既是挑戰和壓力,也是加快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告別"房""車"引擎后,北京正積極發展信息服務、商務服務、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扎實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
經過努力,首都服務主導型經濟特征更加明顯。2011年,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48.7%;金融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支柱產業比2006年分別增長1.13倍和1.35倍;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通過著力打造一批特色商業街區和商圈、出臺電子商務支持政策,北京在全國率先形成了消費拉動型的經濟模式。
在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日趨優化的同時,科技創新正成為北京經濟增長的強勁驅動力。5年來,北京自主創新主要指標實現了"多個倍增"。2011年,北京高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增加值是2006年的1.92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是2006年的2.15倍;專利授權量是2006年的3.6倍,技術合同成交額是2006年的2.7倍。技術市場對首都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率達到9.2%。